马世芳(1971年6月11日-),台湾作家、广播人,长居
台北。现任News98电台节目主持人、五四三音乐站站长。曾在《
城市画报》中做客畅谈摇滚。
马世芳的父亲是作家
亮轩(本名马国光),母亲是1970年代台湾校园民歌的重要推手、资深广播人
陶晓清。
九岁入行:马世芳小时候脸是圆的,长的像小笼包。小时大概是9岁时,在中广公司有一个儿童音乐节目叫《儿童的音乐世界》,是李娓娓主持的,那时候介绍给小朋友听古典音乐。李娓娓听说陶晓清的儿子,那时候大家叫马世芳为小球,好像讲话还算通顺,口齿还算清楚,李娓娓就说看看要不要在自己的节目开一个单元,每个星期说说故事。那算是马世芳入播音员这一行最早最早的记忆,每个礼拜拿个故事书到台北仁爱路三段
中国广播公司的中广大楼去播音室报到,隔著一块玻璃那边是录音师,一按了钮,马世芳就开始讲故事。
马世芳高中毕业即开始在中广青春网担任电台来宾,介绍经典
摇滚乐。就读
台湾大学中文系期间,曾主编《台大人文报》,并和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一书。
1995年退伍,主编《永远的未央歌:现代民歌/校园歌曲20年纪念册》。曾在台北之音电台担任李文瑗“台北有点晚”节目制作人、
天下杂志丛书编辑,1998年和友人合写《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是当年的话题之作。
1999年创办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音乐站,并跨足独立音乐制作、发行,代表作包括
陈珊妮《后来我们都哭了》、
拜金小姐专辑、
天水乐集专辑复刻版等,曾获得金曲奖和华语传媒音乐大奖等肯定。2007年暂停实体产品发行,2008年与
中华电信合作创立“城市音乐”平台。
2006年出版散文辑《
地下乡愁蓝调》,获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提名金鼎奖“最佳文学语文类图书奖”、并入选
台北国际书展马世芳目前在News98电台主持“音乐五四三”节目,并在每周三固定担任作家
张大春节目的来宾,介绍音乐掌故。
关于《
昨日书》的名字,很多认为是跟
罗大佑的《
昨日遗书》有关系,是马世芳向罗大佑致敬。马世芳在台湾的编辑叶美瑶小姐(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的夫人)跟他一块儿想书名时,她说马世芳做广播这么多年,是DJ,他们是不是可以用收音机去想?她说她想到小时候听广播会听到一些古老的西洋的流行歌曲,她想到披头士的《Yesterday》,要不要书就叫《Yesterday》?马世芳觉得这味道是对的,但是用英文字当书名会不会有点儿土,就说不错不错,再想一下,这个方向是对的。Yesterday这个英文字大家都认识,但是做书名好像太直白了,改成中文的话,不是昨天,就是昨日,书名要是叫《昨日书》,有一个后设的趣味,似乎还不错。想到《昨日书》,马世芳马上上GOOGLE看有没有谁用过这个书名,一查没有。中文叫《昨日书》的话,英文书名叫什么?马世芳的第一本书叫《
地下乡愁蓝调余光中的《
乡愁四韵》被杨弦谱成歌,就是很有名的例子。这个跟当时的背景文化有关系。相对于大中华的国族意识,还有7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乡土自觉运动,台湾是命运非常曲折的岛屿,国民党兵败撤退到台湾,他们的教育一天到晚告诉我们要反攻大陆,台湾是复兴的跳板。受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们,他们对于台湾这块土地到底长成什么样,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反而是陌生的,70年代的时候年轻知识分子重新去看我们脚底下踩的这个土地,去重新认识这个乡土,这个跟国族的东西相互辉映,变成70年代歌曲创作的大背景,这就不止是歌曲的事情,也是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了。这个是让当时的歌谣创作,有这样一个厚度和底气,跟大时代绝对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当然后来商业的势力加入之后,一方面比较通俗化,小情小爱小清新其实从那时候就有了。另外一方面商业势力的进入不见得是坏事,它让做唱片有了更专业的条件,有更多的资本投注到制作、录音甚至是支持唱片幕后制作,提高生产条件,台湾的流行音乐环境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用手工式甚至有点像同人团体的方式去尝试改变,也没有想到要挣钱。后来发现反应很好,演唱会一场接著一场办,唱片一张接著一张出,开发出年轻人的音乐市场,以前不存在的,一大群以知识青年为主的音乐市场就这样出来了。这个发展到80年代变成台湾流行音乐爆炸性成长很重要的基础,一环扣一环这样上来的,我们到现在还在继续接受那个时候开始滋生出来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