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黑星病
植物病害
香蕉黑星病又称黑痣病、黑斑病、雀斑病等,是由香蕉大茎点霉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香蕉上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青果。感病果的果皮上出现针头大小的黑点,影响果实膨大、成熟和着色,使果实失去光泽,并容易腐烂变质。
病原特征
病原为香蕉大茎点霉(Macrophoma musae (Cooke) Berl.&Vogl.),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缓慢,菌落正反面黑色,菌落边缘很不整齐,呈瓣状,绝大部分菌丝匍匐生长,菌丝对培养基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形成基内菌丝。菌丝纠集成团,在菌落表面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器,球形、椭球形或扁圆锥形,无喙,黑色或略呈灰白色,大小为65-155微米,绝大多数单生,上面具一孔口分生孢子卵圆形、梨形或长椭圆形,单胞,无色或略带绿色,外面具有无色胶质包被,而且一端常常具有一根无色附属丝,分生孢子大小为(12-23)微米×(6-13)微米,附属丝长8-25微米。分生孢子阶段与性孢子阶段有重合,性孢子无色、杆状或哑铃状,大小(1.7-2.9)微米×(8.6-12.1)微米。培养后期在菌落上有时产生子囊座,子囊丛生,无侧丝,棍棒状,壁厚,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椭圆形或梭形、单胞,无色、两端具胶状物。菌丝在10-35℃,pH3-10的范围内都能生长,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
为害症状
香蕉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和青果。
叶片:一般从叶片开始,在叶片和中脉产生许多散生突起粗糙的小黑粒,后期小黑粒周围呈淡黄色,黑星布满整片叶,叶片变黄而枯萎。老叶比新叶较感病,病叶提早凋谢。
果实:当病菌危害果穗时,病斑由果轴起向果柄发展至果实内弯,因而内排果比外排果严重。起初在果皮出现许多小黑粒,到发病后期,病斑遍布整个果实。果实成熟时,病斑周围形成褐色圆形小斑,中部组织腐烂下陷,其上的小黑粒突起。
侵染循环
病菌的分生孢子是主要传染源,分生孢子在春雨季节随风雨传播,可感染叶片和果实。子囊孢子可全年产生,尤其冬季气温低时,产生量很多。病害潜育期周年变化较大,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旱季时潜育期19天,进入12月至第二年1-2月份低温干旱时长达69天,全年以8-12月份受害重。
流行规律
发病时期:夏、秋季节若多雨高湿有利于发病,温湿度条件适合,在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再侵染危害叶片、幼果。根据调查,日均温在25-28℃,湿度在80%以上,最容易发生流行。果实感病性随果龄增加而增加。
寄主抗性:香蕉大多品种易感病,如台蕉1号、台蕉2号,粉蕉次之,大蕉较抗病。
发生条件:密植、通风透光性差的2、3年生宿根蕉园,发生较重。沟渠排灌不畅,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重氮缺钾的蕉园发生较重。红蜘蛛危害的叶片、花蓟马危害的幼果,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香蕉黑星病的防治方法以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防治香蕉黑星病。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无病香蕉苗,合理密植,科学植保、施肥、清园。
农业防治
冬季清园应在清明前,集中清除烧毁病叶及残余物,然后用40%左右硫悬浮剂500倍液或45%石硫合剂结晶250倍液喷雾,消灭越冬病菌;在生长季节,下层无效老叶,应定期割除、烧毁。增施有机肥料,注意氮、磷、钾配方施肥,适当增施钙镁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台蕉1号、台蕉2号般每亩种植110株为宜,提高蕉园通风透光性。沟渠排灌畅通,涝能排、旱能灌,有条件的蕉园,可推广喷灌,保持田间湿润。
化学防治
用于防治香蕉黑星病的登记农药主要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及相关混剂。其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登记的有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三唑类杀菌剂有腈菌唑、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混剂有肟菌酯+戊唑醇、戊唑醇+咪鲜胺、氟硅唑+氨基寡糖素。混剂中的单剂肟菌酯也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戊唑醇、氟硅唑属也三唑类杀菌剂。上述登记农药的作用机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三唑类杀菌剂为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咪鲜胺是咪唑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氨基寡糖素属植物诱导抗病剂,在抵御病原菌侵蚀的过程中,能诱导激发植物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直接抑制病原物生长或释放一些寡聚糖素(具有活性的寡聚糖),在细胞表面并参与对病原物的限制作用。
除了登记农药,截止2014年,各地也开展了杀菌剂防治香蕉黑星病的试验。主要试验农药有戊唑醇、醚菌酯、亚胺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醚菌酯+腈菌唑。其中,醚菌酯(阿米西达,翠贝)也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亚胺唑、丙环唑也属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尽管这些试验农药还没有登记用于防治香蕉黑星病,但值得参考。试验农药中,醚菌酯、腈菌唑及其他试验农药均已有登记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截止2014年,亚胺唑还没有在香蕉上登记使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0 14:15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