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所处的经济状况
香港经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所处的经济状况。
发展历史
香港回归后,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持自由港地位,实行独立的财政、税收和货币制度,拥有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发展过程 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经济大体上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①转口贸易阶段(1841~1951)。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世界各地的货物、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始在香港聚集,转口贸易得到发展,与之相关的航运、船务、港口、码头、货仓、银行、保险、邮电等行业也应运而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香港转口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制造业生产也初具规模。但在1941年12月日本占领香港后的3年8个月时间里,香港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对外贸易几乎全部停顿,工业生产严重萎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对外贸易重新步入发展轨道,短短几年间迅速恢复转口港的功能,外贸总额超过战前最高水平。1947~1951年,香港外贸总额增长2.4倍,年均增长35.4%。这一阶段,香港经济主要依靠自身的港口条件和地理位置优势,以转口贸易为主,充当中国与西方各国贸易交往的中转站。
②工业化阶段(1952~1970)。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操纵联合国对华实施贸易禁运和封锁,致使香港转口贸易陷入困境。1952~1954年,香港对外贸易总额萎缩37%,与内地的贸易额下跌56%,其中对内地出口更是下跌76%,此后10年一路下滑。受对外贸易衰退的影响,50年代香港的航运、金融、保险、仓储、港口等行业也出现不景气,商业贸易企业纷纷倒闭。香港曾一度被人称为“消失的城市”。这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第一次严重困难与挑战。这种挑战迫使香港寻找新的出路。从当时的发展环境看,二战后主要西方工业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而当时香港作为英国的管治地,享有英联邦特惠制,其产品输往英联邦其他国家和地区享受低税优惠及其他种种便利,这为香港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二战后及中国大陆解放初期,上海及内地其他城市的一批企业家移居香港,他们带来了数亿美元的资金及大批从海外订购的机器设备。这些企业家及其带来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和市场联系,加上大批涌入香港的廉价劳动力,使香港经济在资源的组合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香港最初的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统计资料,1950年制造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仅9.0%,1955年已增加到21.8%,成为香港最大的经济行业。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初期主要是纺织、制衣、鞋、金属制品等传统工业,到60年代进一步拓展到塑胶、电子电器、玩具钟表等。到1970年,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0%,工业化进入全盛时期,香港本地工业产品出口值在总出口值中所占比重超过80%。这标志着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型城市,彻底改变了过去100多年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历史,完成了经济的第一次转型。
③经济多元化阶段(1971~1981)。自开始转型到顺利完成转型的20年时间里,香港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的起飞时期。据香港政府统计,50年代期间以当年价格计算,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2%,60年代期间则进一步加快至13.6%,超过同期同样高速增长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进入世界前列。从70年代起,随着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大多数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香港产品尤其是纺织制衣产品越来越受到进口配额的限制,而此时新加坡、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先后进入出口导向阶段,香港遇到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造成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日趋衰落,出口市场萎缩,工厂开工不足,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这是香港经济发展遭遇的第二次严重困难。如此困境迫使香港再次调整经济结构,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即推行工业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这一应变策略使香港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持续得到发展。据统计,1970年的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仅14.9%,但到1980年已上升至25.9%,超过同年制造业的25.1%而成为香港经济中的最大行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香港暂时摆脱了困境,经济得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0年中,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6%,初步发展成为地区性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旅游中心。
④服务业全面发展阶段(1982年后)。80年代初,世界经济开始出现衰退,香港产品出口困难加大,加上当时被大肆渲染的所谓香港前途问题,使投资者的投资意欲减退,导致房地产市值低落,港币汇率受到冲击,香港经济遭遇第三次严重困难。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字后,香港前途转趋明朗,特别是在中国内地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推动下,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地间贸易迅速扩大,内地成为香港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港商大量投资内地,短短几年内香港有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内地。随着两地关系的不断深化,香港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第二次转型,由一个制造业中心逐步转向一个以贸易、金融及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中心。1999~2004年,香港整体服务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由86.1%增至90.0%,而制造业及建造业则分别由5.3%和5.5%下跌至3.5%和3.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至2003年期间,香港经历了过去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经济不景气,遭遇了第4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这次为期数年的困境对香港经济造成的危害影响深远,沉积多年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资产价格暴跌、实际收入下降、通货紧缩、失业率在2003年中攀升到8.8%的历史高峰,2003年受“非典”影响,香港经济更受到严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为支持香港经济发展,2003~2005年,中央政府先后出台《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开放内地部分城市赴港“个人游”,允许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等,香港经济开始出现V形反弹,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加快,2004、2005年先后取得8.6%和7.3%的显著增长。发展特点 香港是高度外向的城市型经济,由于自然资源严重匮乏,渔农业、采矿业在本地无足轻重,而金融业、物流业、旅游业、专业服务及工商业是其经济体系中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香港地域狭小却具有巨大的能量及辐射力,是亚洲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2007年香港成为世界第八大贸易实体,第十大服务出口地;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四大银行中心;以成交额计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资本市值计算,香港的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一大市场。此外,香港还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凭借这些优势,世界各国的50多个独立研究机构,将香港列为世界最佳营商地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
特点
香港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自由度高,投机性较强,易受外部因素冲击。香港是世界上功能最齐全、自由度最高的自由港。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公布的2007年度《全球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连续13年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它能在短短几十年中由一个转口港迅速发展为亚太地区的国际性大都会,得益于政府一向奉行的自由港政策。在香港,任何个人、团体只需向公司注册处缴纳少量费用便可自由开办公司,也可自行决定企业是否存废。除违禁品和限制性行业外,企业经营高度自由。香港对本地资本和外来资本一视同仁。香港对有形贸易基本没有管制,对本地厂商出口商品提供任何优惠和特权,对进口商品也不设置关税壁垒;对于无形贸易,包括海运、陆运、空运、旅游、消费、保险等也都没有管制。香港的金融市场高度开放,资金来去自由;人员进出也十分便利。香港经济活动虽然十分自由,但投机性很强,炒风极盛,这就加剧了市场波动,并助长了经济泡沫的膨胀。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业在经济中比重过大,而服务对象以境外客户为主,因而容易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冲击,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稳定。
②经济高度外向化,依赖性很强。香港经营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技术和设备以及生活消费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而香港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输往境外。由于香港的经营环境高度自由,各种不同来源、不同性质和规模的资本可以在香港公平竞争和自由运作,加上资金调拨、货物进出和人员往来自由灵活,使香港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各类资本高度参与的资本结构。这种经济与资本构成的高度外向化,使香港经济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兴衰,也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③经济发展速度快,波动性大。香港地域狭小,资源有限,但它却是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1952~1992年40年间,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增加10倍。取得同样的成绩,英国用了200年时间;美国从1862~1996年的130年间,也只增加了8倍。香港经济虽然增长很快但波动性也较大。本地生产总值升幅在高峰期一般都达到双位数,最高时达到17%~18%,但最低时降至2%,甚至出现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压力,总体发展明显放缓。但2000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刺激了香港对外贸易的迅速复苏,本地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高达10.2%,而2001年受到外部因素急剧变化影响,又大幅降至0.6%。
④市场竞争激烈,投资回报率较高。香港高度自由的经济环境和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来自多国多方的巨额资本在香港激烈争夺市场。各类资本的竞争虽然十分激烈,但投资回报率也很高。主要原因是香港地处被誉为“世界经济成长中心”的东亚地区的中心地带,背靠内地,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的机遇很多,空间很大。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按人口平均计算,香港拥有的国际级巨富占世界首位。
⑤经济发展与内地息息相关。长期以来,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桥梁,对内地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香港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日益融合,两地经济优势互补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因CEPA、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计划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等多项政策措施的推行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中心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发展前景 特区政府成立专门的“策略发展委员会”,将香港未来的定位明确为:背靠内地,面向全球,作为中国一个主要城市和亚洲的国际都会,巩固自己的强项,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提供高增值的服务。随着两地经济合作的日益深化,CEPA的领域不断扩大,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协议陆续推出,香港在内地新一轮扩大开放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积极和重要的角色。
参考资料
香港经济.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23:2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