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防博物馆
军事专题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中国香港宵箕湾东喜道175号,全馆面积约34200平方米。是军事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93年,前香港市政局决定修建博物馆,并修建成以香港海防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1997年10月—1999年7月,修建完成,并进行展览布置工作。
2000年7月25日,正式开放。
2021年7月27日,由于香港海防博物馆进行更新工程,暂时闭馆。
2022年11月24日起重新开放予公众免费入场参观。
2024年8月27日,香港海防博物馆开幕前奏在香港举行。
2024年8月27日消息,香港海防博物馆将于202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正式改设为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并于次日向公众开放。
2024年9月3日,香港海防博物馆正式改设为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场馆布局
综述
香港海防博物馆全馆面积约34200平方米,专题展厅面积50平方米,常设展面积705平方米,上层展览厅面积360平方米,古迹径面积3680平方米,总陈列面积4745平方米。香港海防博物馆由三个主要部份组成,分别为接待区、堡垒及古迹径。堡垒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物,用特制的帐篷覆盖。堡垒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常设展览厅,陈列常设展览《香港海防六百年》;上层为专题展览厅,并设有儿童角。
基本陈列
《香港海防六百年》:常设展阐述香港自明、清两代、英治时期、抗日战争以至回归以后的海防历史。除了文字及图片说明外,还展出400多件历史文物,配以声、光、电的特殊效果,以及原有的军事遗址,介绍香港的军事史。
鲤鱼门炮台展览厅
本展厅介绍于1887年在鲤鱼门海峡建成的海岸炮台的故事,包括探讨英军在此处兴建要塞的原因、守军的生活点滴,以及炮台于1941年被日军侵袭的经历,以及战后发展至现今已改建为香港海防博物馆。
专题陈列
2001年5月23日—2018年9月15日,香港海防博物馆有《“战火浮生”画展》《奖章的故事》《近代战役中的军服》《孙中山与近代中国》《中山舰文物展》(2003年1月24日—2003年4月21日)《“葛量洪”号灭火轮文物展》《百步穿杨:亚洲传统射艺》《香港海港发展》《烽火英雄日—日—东江纵队与港九独立大队》《忠勇群英日—日—香港义勇军回顾展》《八年抗战》《林则徐史迹》《中国古代兵器展》《福建船政: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白山黑水的战士日—日—清代八旗文物展》《香港军事遗址》等30个专题陈列。
场馆特色
香港海防博物馆是由具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修建而成。为确保建筑文物在适当的环境下保存及展示,建筑师选择用帐篷覆盖着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成的堡垒,以免堡垒受风化侵蚀,亦可有效地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由聚四氟乙稀制成的圆形帐篷直径约42米,由四支位于大堂中央的柱子支撑,并有21个三脚架在四周以绳缆来固定,可阻挡风雨及阳光。白色帐篷是早期军队行军时用作栖息的临时居所,具有代表性。堡垒顶层建有以玻璃屏密封的星形观景廊,让日光可透进馆内,可观赏维多利亚海港景色。馆址内其他原有的军事遗迹,如炮台、鱼雷发射装置、沟堡及弹药库等亦作适当修复,并开辟为古迹径,让参观者亲身体验这些设施昔日如何负起守卫鲤鱼门海峡的重任。炮台建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博物馆,并保留原有建筑特色。
馆藏文物
综述
香港海防博物馆展出了香港历史博物馆的精选藏品共四百多件,另有超过二十件向内地及本港文博单位借展的珍贵文物;藏品类别有枪械、大炮、手提武器、纸本、军服、纺织品等。
重要藏品
香港海防博物馆重要藏品有英国制雪貂二型巡逻车、英国制慧星一型坦克车、布伦南鱼雷、6英时隐没式大炮等。
藏品保护
香港海防博物馆设有24小时监察及控制文物存放的环境;实行整合性虫菌管理;定期探查文物的现况;制定藏品包装、迁移、搬运、持拿维护守则。利用无线环境监察系统24小时收集仓库和展览厅场地环境数据,监察文物环境;选用修复专用物料及材料包装、保护、修复及贮存藏品;利用不同科研分析仪器检查文物状况。
文化活动
学术研究
书刊:《近代中国海防―军事与经济》(1999年)、《百步穿杨―亚洲传统射艺》(2003年)、《香港抗战一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论文集》(2004年)、《我武维扬——近代中国海军史新论》(2004年)、《servingHongKong:TheHongKongVolunteers》(英文版,2004年)、《香港海防博物馆教师导览手册》(2005年)。
儿童读物:《香港海防博物馆穿梭时空(小学适用)》《香港海防博物馆小宝的神奇旅程(幼儿园适用)》。
电子读物:《香港海防博物馆游戏及动画光盘(幼儿园及小学适用)》。
宣传教育
香港海防博物馆于周六或周日下午举行专题讲座,题材包括香港及华南地区的军事历史;讲者均为有关专题的专家学者,并免费让市民参加。
1.展览厅内播放以下影片:《海防风云六百年》;常设展展厅内播放短片《鸦片战争》及《日军侵港》﹔“海防武器剧场”播放影片《靖海澄疆》。
2.该馆定期于馆内播放影片录像,内容以香港以至华南地区的海岸防卫及军事历史为主题。
3.该馆制作的影视录像有:《香港海防博物馆简介视像光盘》。
合作交流
2002年6月18—20日,香港海防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香港岭南学院中文系和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联合举办“近代中国海防”国际研讨会。
2003年10月25—26日,香港海防博物馆和亚洲传统射艺研究网络联合举办“亚洲传统射艺”研讨会。
2006年3月16日,香港海防博物馆、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和深圳市孙子兵法研究会联合举办“中国古代军事历史和孙子的军事思想”研讨会。
相关历史
鲤鱼门地区控制维多利亚港东面入口,位居要冲。英军早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湾地区修筑兵营,但由于疫症流行,不少驻兵病死,该兵营遂被弃置。在其后的四十年间,军部虽多次计划在鲤鱼门兴建炮台,但迟迟未有落实。及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为防御法国及俄罗斯的威胁,英军乃决定在鲤鱼门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筑鲤鱼门炮台。堡垒是整个防卫体系的核心,由英国皇家工程兵设计和建造。他们首先从鲤鱼门岬角的最高点移走面积达七千平方米的泥土,然后建造十八间地下室,辟作士兵营房、弹药库、炮弹装配室及煤仓等,最后再填回泥土,将堡垒完全隐闭起来。所有工程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完成。
堡垒中央建有露天广场,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垒内配备两门六英吋后装“隐没式”大炮,四周并建有壕沟。英军另于堡垒附近修筑多座炮台,包括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及渡口炮台,依山势由东至西分布于岬角上。各炮射程不一,可完全覆盖整个鲤鱼门水道。1890年,英军更在岬角海边建成布伦南鱼雷发射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威力的水下武器。
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间,香港并没受到攻击,鲤鱼门的海防武器一直无用武之地。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年)代,由于武器技术的改进以及其他新炮台相继落成,鲤鱼门炮台在香港海防上的重要性遂逐渐减退。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8日,日军入侵香港。在占领新界及九龙后,英军即加强鲤鱼门的防卫,防止日军从对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陆。守军虽曾多次击退日军的偷袭,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炮台最后于同年12月19日被攻陷。战后,炮台已失去防卫作用,但仍被英军用作训练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机构设置
香港海防博物馆是公营机构。
香港海防博物馆经费来源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香港海防博物馆隶属香港历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全职编制有16人。其中,馆长职系:4人;文化工作助理职系:6人;其他工作人员:6人。
设施包括礼品店、博物馆办公室、专题展览厅、六英寸隐没式大炮炮位、弹药储藏室、北沟堡、南沟堡及壕沟、儿童角、海防武器剧场、上层展览厅、布伦南鱼雷(复制品)、六英寸隐没式大炮(复制品)。
参观信息
导游图
地理位置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香港宵箕湾东喜道175号。
交通信息
筲箕湾站B2出口步行约15分钟
城巴85号,由宝马山往小西湾,经太古城中心
新巴82X号,北角健康村至小西湾,经康怡广场
沿东区走廊向东行走,在筲箕湾出口落桥后靠左驶入东喜道,海防博物馆位于上快速公路前位置
博物馆设有停车场,由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开放 (三月至九月期间,本馆开放时间延长至下午6时),星期四(公众假期除外)、农历年初一及二休馆。每位参观者可免费停车三小时。伤残人士如有需要,可致电2569 1500查询。
开放时间
十月至二月
周一至周三,周五至周日:上午10点至下午5点。
三月至九月
周一至周三,周五至周日:上午10点至下午6点。
休馆:逢星期四(公众假期除外)、农历年初一及二。
2024年9月4日起,市民可免费入场参观。
参考资料
关于我们 - 历史.香港海防博物馆.
展览.香港海防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8 19: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