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Hong Kong),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繁忙的国际大都市。 其中包括远东书院,周王二公书院,力瀛书院,宝安书院,凤冈书院等很知名的香港书院。
简介
远东书院
远东书院,位于香港。为近代书院。近年极力整顿,充实内容,已有起色。己亥腊月,该院五学会联合就职,下联为典礼会场联。
周王二公书院
周王二公书院
周王二公书院,位于香港新界。为香港早期学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创建,位于新界锦田大沙洲前、北围村(今水头村)后。清朝顺治末年及康熙初年,清政府以“海氛未靖”为理由,实行海禁,划界迫迁,令滨海50里内的居民一律迁徙内地,致使现时香港所属的港岛、九龙及新界各地的居民流离失所,锦田村民被迫背井离乡达七年之久。后经
广东巡抚王来任及两广总督周有德分别上奏,始许村民于康熙八年(1669)归家,得以安居故园。当地居民为不忘周、王二公奏请展界之恩,遂创建书院一所,既可纪念周、王二公,又可培育人才。书院创立之后,曾先后于乾隆九年(1744)、道光四年(1824)、1930年、1565年4次重建,但在建筑形式方面没有作更改,以保持旧观。今院舍完好,前后两进,进各三间,仅祀周、王二公,而不再招生讲学。
力瀛书院
位于香港新界。又名力瀛书斋。约于宋崇宁五年(1105)至大观间由广东阳春县令邓符(字符协)创建。邓符,江西吉水县人,罢官后因乐新安风土之美,迁居于此。据新安锦田《邓氏师俭堂家潜·四世祖符协公家传按语》载:“公性笃学,好交贤士。解任后,筑室桂角山下,创力瀛书斋,建书楼,读书讲学。置客馆、书田城于里中及郭北。修桥梁,发膏火,以资四方来学之士。乐育英才,多所造就。”书院的创建开香港讲学育才风气之先。而锦田地区文风尤盛,成为地方文化教育中心。南海霍暐、东莞翁炳为书院作记。
宝安书院
位于香港新界。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新安知县丁棠发建于宝安城东门外。聘该邑举人温泽孚为首任山长。日久失修而倾圮。嘉庆五年(1800)改建为水仙庙。
文冈书院
位于香港新界。清雍正二年(1724)宝安知县段谳生创建于宝安城西五通街,为新安县书院中最具规模的一所。段谳生重视教育,礼贤下士,政简刑清,乃倡建书院,并拨租谷,广置学田,得该区(即今香港新界粉岭、上水、扫杆笏一带)热心人士捐助。积学励行之山长有冼攀龙、黄梦桂、邓晃、蔡珍、陈振、陈宗光等。
凤冈书院
位于香港新界。清嘉庆六年(1801)新安知县孙树新建于宝安城南和阳街。院舍四进,前座为大门,二座为讲堂,兼有露台,三座为先贤堂,后座是魁星楼,左右列书舍8间,两厢有东、西二斋,经费由政府拨租谷、置田产。南海冯斯伟、番禺何彭年曾在此掌教。
二帝书院
位于香港新界。又名文武二帝书院。清道光元年(1821),邓鸣鹤、邓玉堂等16位邓族文人学士倡建,供奉文昌和关帝二像,故名。招生员以上人士进修。常有各地知名饱学之士到此讲学,可称锦田地区最高学府。
镜蓉书屋
位于香港新界。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或之前。原为沙头角一地较高等学府,学子在塾馆修业后,即到此寄宿求学。学成后,可应院试,求取功名。现易名为镜蓉学校。 附:澳门主要书院简介
凤山书院
位于澳门。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广东香山(今中山)知县彭科倡建之七书院之一,以位于凤凰山下,故名。院规借鉴《白鹿洞书院学规》。供乡民(包括澳门居民子弟)入学。同治八年(1869)重修。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恭都公立小学堂,为该地区最先出现的学堂。1913年易名为下恭镇立初等、高等小学校;1917年再易名凤山学校,又称香山第七区第一高等小学校。1918年,增办商科,名为凤山甲种商业学校。
对联
远心潜志,修齐治国平天下; 东南尽美,文物衣冠出杏坛。 佚名题远东书院
奥海被鸿猷,萃一姓以报功,虔恭罔懈; 锦田歌乐土,际中天而献寿,历久弥劳。 香港周王二公书院,位于新界,创建于康熙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