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歌剧培训学校是全国性、非盈利性民间歌剧人才培训机构,其宗旨是:通过培训优秀歌剧人才,介绍和推广中外新剧目,促进国内外歌剧界交流合作,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为繁荣我国歌剧事业做贡献。1990年4月17日成立,当时挂靠于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学校简介
首都歌剧培训学校由我国音乐界一批德高望重的老音乐家积极倡导并
联袂创办,其中包括:男高音歌唱家楼乾贵、指挥家郑小瑛、钢琴家赵启雄、歌剧导演李稻川、声乐教育家李维渤、男中音歌唱家黎信昌、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孙允文等。学校成立后,老艺术家们克服场地、资金等多方面困难,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国歌剧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普及,成为90年代我国歌剧界乃至声乐艺术界的一大亮点。
中央歌剧院、中央乐团、
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歌舞团、总政歌剧团、
战友文工团、海政文工团、
中央民族学院、山东省歌剧舞剧院等专业艺术团体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先后在学校接受培训,排演并上演了《帕老爷的婚事》、《浮士德》、《后宫诱逃》、《魔笛》、《游吟诗人》、《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世界著名歌剧,其中多数在中国属首演。
老艺术家们手把手地辅导青年演员们,使其在歌剧的演唱、理解、表演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特别是老艺术家们言传身教,将他们对艺术的深刻感悟和美好情感传承给青年演员,使其受益终身。首都歌剧培训学校被青年艺术家们称为“净化心灵的殿堂”。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后,大都担任了歌剧的重要角色。部分学员在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得好名次,如女高音孙秀苇和男中音袁晨野分获意大利第32届威尔第声乐大赛和东京第3届声乐比赛第二名,并应邀参加美国旧金山歌剧院演出。
首都歌剧培训学校与中央歌剧院、总政歌剧团、青年合唱团合作,举办了《茶花女》、《蝴蝶夫人》、《伤逝》、《中国歌剧片段》等“讲座音乐会”,邀请杨洪基、程志、殷秀梅、关牧村、崔岩光、林金元、季小琴等歌唱家现场示范表演。学校还多次送戏上门,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
中央民族学院、国家体委训练局、电力研究院、高校北京海外联谊会等单位举行专场演出,普及歌剧艺术。
首都歌剧培训学校与北京音乐厅合作,先后举办了二十余次歌剧录像讲座。该活动深受首都观众欢迎,部分“歌剧迷”自发成立“歌剧之友”,相互交流心得,并积极主动帮助首都歌剧培训学校开展各项活动。
老艺术家们培养年轻歌剧演员的努力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楼乾贵、郑小瑛、赵启雄、李稻川、孙允文等不顾年高、不收报酬,为普及歌剧艺术而四处奔走、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其事迹至今被首都观众传为美谈。
委员名单
校 长:楼乾贵(歌唱家)
副校长:郑小瑛(艺术指导、指挥)
赵启雄(钢琴家、音乐指导)
李稻川(导演)
秘书: 孙允文 董燕雄
大事记
1、 1990年10月28日演出《唐·帕斯夸勒》,唐尼采蒂曲。于1989年11月完成译配(赵启雄译配),全剧用中文演唱。演员:张兴彦、宋学伟、沈韵、高永平等。导演:李稻川;音乐指导:赵启雄;舞台监督:董燕雄。(全剧用钢琴伴奏)
2、1991年5月26日首都歌剧培训学校成立一周年,在北京音乐厅演出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张承模译配)。全剧用中文演唱。刘诗荣主持讲解,演员:张兴彦,李兵,沈韵,李京顺,周晓音等,音乐指导:赵启雄。演出后举行周年纪念会。李德伦,刘诗荣,张权,李光羲,李维渤,黎信昌等业界大家观看演出并在纪念会上畅谈歌剧艺术。
3、1991年5月在音乐厅演出古诺的“浮士德”主要唱段。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文学系讲师孙允文负责排练。演员:张兴彦、许金、侯锡瑾、赵春生、赵越民、高楠元等,钢琴伴奏:蔡尼。
4、1991年12月4日在北京大学演出了威尔第的“游吟诗人”。孙允文主持讲解。演员:孙秀苇,戴玉强,刘月明,刘海涛,赵越民,李京顺等。全剧用中文演唱,赵启雄翻译,与郑小瑛、孙允文共同配词。
5、1991年12月19日为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演出歌剧《魔笛》,(张承谟译配),地点:北京音乐厅。用中文演唱。演员:袁晨野、李兵、张兴彦、李京顺、方丽亚、孙萨利、沈韵等。
6、1992年4月20日,在音乐学院礼堂演出“游吟诗人”,演员有:孙萨利、田力、刘月明、刘海涛、赵越民、李京顺等。24日演出“游吟诗人”,由楼乾贵主持。
7、1992年12月17日,19日先后在音乐学院礼堂及海淀剧场,为纪念罗西尼诞生200周年,演出“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由郑小瑛指挥并讲解,小乐队加钢琴伴奏,全剧用中文演唱。部分咏叹调是根据张承模译配改写的,其它由赵启雄译配。演员:袁晨野,李兵,沈韵,王月英,松鹿,张兴彦等。音乐指导:赵启雄。
自1995年由于某些原因,停办了几年,后又重新以“跨世纪声乐艺术团”名义继续演出。团长仍是楼乾贵,指挥方松甫,与跨世纪室内合唱团共同演出。该团由文化部文艺团体离退休声乐艺术家和部分有较好造诣的中青年歌唱家所组成。
8、 2000年7月在金帆音乐厅举行跨世纪声乐艺术团成立一周年音乐会。
9、2003年歌剧小组曾与厦门交响乐团演出过“拉美摩尔的露琪亚”片段,以及“塞维利亚理发师”全剧主要唱段。
10、2004年“帕斯夸勒”于北大演出,伴奏用钢琴和四重奏,合唱用录音,无指挥。全剧用中文演唱。演员有:李运宽,沈韵,包京辉,陈建慰等。四重奏与演员均为中央歌剧院演员。
11、2004年“塞维利亚理发师”于北大演出,咏叹调用原文,重唱用中文。演员有:李运宽,陈建慰,沈韵,包京辉,钟浩,孙萨利,由孙萨利主持讲解。12月由歌剧院正式在剧场演出,全剧(包括宣叙调)用中文演出。
已译配但尚未演出过的剧目:
1“军中女郎”,唐尼采蒂曲,赵启雄译配。
2“唐璜”,莫扎特曲,翻译黄祖民,配词赵启雄。
3“拉美摩尔的露琪亚”唐尼采蒂曲,赵启雄译配。
--------------
《唐帕斯夸勒》曾于天津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用中文演唱,李稻道川导演,天津乐团乐队伴奏。
《游吟诗人》曾于天津艺术节演出,用乐队伴奏,原文演出全剧。指挥:李心草 音乐指导:赵启雄,歌唱演员:刘燕蓉,尤鸿飞,曲波,李华典,李琳,刘月明,刘海涛等。
学校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首都歌剧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培训学校)是一个以振兴我国歌剧事业,培训歌剧人才,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为目的的非赢利的专业性民间培训机构。
第二条培训学校的宗旨是:通过培训优秀歌剧人才,介绍和推广中外新剧目,解答有关歌剧的咨询等活动,为促进国内外歌剧届交流合作,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繁荣我国歌剧事业做出贡献。
第三条培训学校挂靠于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接受其在方针政策方面的领导和监督,定期汇报工作情况。
培训学校将根据自身专业范围,积极配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四条培训学校的业务范围包括:
1、培训专业或业余歌剧演唱人员。
2、向国内演出团体推荐经过译配、试唱等初步成型的国外演出剧目,并争取将曲目推上舞台;
3、推荐新创作的中国歌剧,并积极支持其试唱、试排工作;
4、向音像制作单位推荐中外(中文版)新剧目;
5、举办声乐、指挥、舞美等各类讲座,促进歌剧的推广普及工作;
6、向歌剧演出团体推荐人才。
第三章 招生及培训方法
第五条培训对象为:专业歌剧演员、音乐院校学员、歌剧演唱爱好者。根据选定剧目的角色,上述人员经过报考,择优录取。
第六条培训学校将根据需要,组织歌剧培训班或为歌剧演唱团体代培主演、派出辅导等。
第七条培训班学员在有经验的教授、指挥和导演的指导下结业时要能熟练地掌握较高水平的演唱和表演。
培训学校不负责学员结业后的工作分配及舞台演出承诺。
第八条学员应缴付合理学费,细则另定。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九条 培训学校由校长、副校长及秘书组成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定培训计划、人员聘任、对外联络等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可聘请若干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
第十条 培训学校校长、副校长、秘书由校务委员会推举产生。校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秘书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第十一条培训学校自筹经费,自负盈亏,有独立的财务。其来源为:
1、国内外愿意赞助中国歌剧事业发展的团体或个人的捐赠;
2、培训学员的学费,实习演出的收入;
3、新剧目的劳务转让费用;
4、录音录像的收入;
5、其他。
第十二条培训学校所获收入用于:培训、排练、演出;添置所需教学设备;资助优秀新作品;所聘教职员报酬;日常办公经费;进行对外艺术交流活动等。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三条 本章程可根据需要,经过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予以修改。
媒体报道
首都歌剧培训学校成立(《人民音乐》1990年4月1日)
(人民音乐讯)由著名音乐家楼乾贵、郑小瑛、李稻川、赵启雄、李维渤、黎信昌等筹办和支持的首都歌剧培训学校于4月17日在
中央音乐学院正式成立。这是继“周小燕歌剧培训中心”之后的第二个由音乐艺术家自办的民间培训实体。
首都歌剧培训学校成立会后, 演出了意大利作曲家唐尼采蒂的三幕喜歌剧《唐·帕斯夸勒》。歌剧由赵启雄译配, 导演李稻川, 指挥郑小瑛、余峰, 声乐指导黎信昌、李维渤, 钢琴伴奏赵启雄剧中角色由张兴彦、宋学伟、沈韵、颜静、高永平、董燕雄扮演,青友合唱团参加演出。
为歌剧繁荣尽绵薄之力—记首都歌剧培训学校
《人民音乐》1990年5月1日一文
4月17日晚, 首都歌剧培训学校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正式宣告成立,同时汇报演出第一期学员培训剧目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多尼采蒂的三幕喜歌剧《唐·帕斯夸勒》又译《帕老爷的婚事》,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的演出, 主要演员却都名不见经传, 有几位还是第一次登上歌剧舞台, 群众演员由全市各行业人士组成的业余合唱队——女青年会合唱队担任, 指挥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研究生,没有乐队, 全剧都由钢琴伴奏;没有布景,台上全部道具只是一椅一几一凳和两张屏风, 换一下摆放位置就算换景……这样不“规范”的演出, 恐怕在歌剧舞台上还不多见, 然而它却旅得了台下诸多音乐界专家及其他来宾们的多次热烈鼓掌。演出结束后,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及喻宜萱、张权、李德伦、乔羽、沈湘、黎信吕等上台表示祝贺。演员们非常激动, 虽然没有分文报酬。但是他们学了一部戏, 于声乐演唱和戏剧表演方面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够上台演戏, 体现出作为演员的基本价值。楼乾贵、郑小瑛、李稻川、赵启雄、董燕雄这几位老艺术家更兴奋,他们半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 创业虽难, 但是这第一步终于胜利地迈出了。
去年夏天,中央歌剧院的钢琴家赵启雄译配了《唐·帕斯夸勒》, 并找了几位青年演员试唱。试唱之后, 大家兴犹未尽何不将它排出来呢?于是上述几位老艺术家凑在了一块儿议论起来越谈, 越感叹中国歌剧事业之不景气。近年来, 我国声乐界人材济济, 青年歌唱家参加国际声乐比赛的, 获奖者不乏其人。不过却很少有和国外演出团体签订合同演出歌剧的演员。并不是人家不请我们演, 而是我们会的剧目太少!我们的演员, 在校学习时是打基础, 不可能有很多机会上戏, 等到毕业后分到歌剧演出团体,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还是没有多少戏可演……这样下去, 我们的歌剧事业何时才能振兴!我们的民族歌剧何时才能跻于世界音乐之林?想到这里,大家想:我们几乎已经为歌剧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我们还要进一步为中国歌剧事业的繁荣而奋斗。我们还要办一个机构, 一个民间机构,来培养和歌剧有关的各方面人材, 为振兴中国歌剧事业尽绵薄之力。
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艺术家们一边排戏一边筹建首都歌剧培训学校。全体师生情绪饱满、兴致勃勃:赵启雄为大家印谱子、合伴奏,黎信昌、李维渤进行声乐指导, 郑小瑛在繁忙的排练任务中抽时间进行指挥作业,李稻川排戏。学习之余,师生一起把李老师家的几件家俱擞出来, 自己动手刷上油漆, 再做上一些花花草草,道具就准备齐了。与此同时,楼乾贵穿梭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文化局、成人教育局等单位之间, 联系成立学校有关事宜。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 戏排的差不多了, 学校成立的事情也有了眉目。在这个集体里, 无所“官”,无所谓“民”, 工作无所谓“费”二无所谓“贱”,著名艺术家不摆架子, 什么跑腿的活、脏活、杂活都干, 但在艺术上要求绝对严格, 演员们无论是“角色”还是“群众”,一丝不苟地学习, 一丝不苟地作戏。这里没有争名夺利,没有金钱挂帅, 大家凭着一片赤诚, 在中央歌剧院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协助下, 终于把这个戏推上了舞台、终于办起了“首都歌剧培训学校”。
二月下旬以来, 这个戏共汇报演出了七场, 除了学校成立大会的汇报之外, 其余六场都是面向广大观众的非营利性演出,其中四场送戏上门到几个大专院校。反响异乎寻常的热烈。一位观众, 戏散后找到郑小瑛, 激动地说“我是靠工资吃饭的,收入并不多, 但是看了你们的戏很受感动, 决定赞助你们一千元,请你们不要公开我的名字”。这是学校收到的第一笔赞助, 数目虽不大, 意义却非比寻常。在人民大学演出时, 气氛热烈, 高潮迭起, 虽然没有字幕, 可是对于许多头一次看歌剧的学生来说, 理解并不困难, 剧中每个出戏的地方, 礼堂里都爆发出会意的笑声,在高等院校校友联谊会演出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十几位外籍师生观看了演出。一位苏联学生说:以前我脑子里的歌剧就是大剧场、布景豪华的大场面, 象你们这种室内形式的歌剧, 很新颖, 苏联现在还没有。成文大会那天,直到深夜十一点半, 学校还接到表示祝贺的电话。数天之后, 一位声乐专家碰到了学校的一位老师, 握手寒暄之后说:我还要再跟你握一次手, 你们这件事办得太棒了, 太有意义了。
当初一个膝胧的设想,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一个剧目的学习、排练和汇报, 填补了外国著名音乐家的名作介绍给中国观众的一个空白;青年演员和指挥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业余合唱团参加演出以及把戏送到大专院校更是为歌剧的普及、推广与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故了有益的工作。现在, 第二期学员培训工作已经开始, 培训剧目为莫扎特的《后宫诱逃》、威尔第的《游吟诗人》第四幕、英国作曲家沙利文的独幕喜歌剧《法官的审判》。接下去要搞一组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歌剧选场。学校打算, 一方面介绍外国的剧目, 另一方面要揭力推荐介绍国内作曲家的歌剧新作, 甚至一些正在学习作曲的学生, 学校也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园地。学校的宗旨是培养歌唱、表演、作曲、指挥、导演、舞美等各方面的歌剧人材,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 丰宫人民文化生活, 萦荣我国的歌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