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5年,是
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重点建设示范单位。
办学历史
1984年,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生。
1986年,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1990年,获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与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联合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
2003年,独立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成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同年,设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
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
2015年,学院重组,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年,10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2017年,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部。
2019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9年4月,学院设有1个教学系、1个本科专业。
系:思想政治教育系
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评A-,进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排名前5%-10%。
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党的建设
北京市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11月,学院拥有北京高校教师教育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北京市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研究基地校;学院是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建共享单位;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形势与政策教研部、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中心。
截至2017年11月,学院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和教育部资源共享课以及3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北京市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截至2017年11月,学院多名教师参与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教材的撰写和修订工作。
截至2018年12月,学院教研部教师获得过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奖项近二十项,教师获首届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巡回教学展示二等奖。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教师职业道德新编》
中组部、中宣部推荐干部使用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
马工程配套教辅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体系研究》
面向21 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1月,学院有一线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51人,教授19人、副教授26人,另有兼职教授8人;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名,中宣部马工程专家4人,教育部马工程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2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高创“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6 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标兵人物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2人,北京市师德先锋1人,北京市“师德标兵”2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4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淑芹、陈新夏
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专家:石国亮
北京市长城学者:王淑芹
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沈永福
北京高校思政理论课特级教授:李松林、黄延敏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韩华、祝志男、王洪波
北京市优秀教师:王淑芹
北京市师德先锋:杨芷英、王淑芹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淑芹
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员;王淑芹、陈新夏
北京市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沈永福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农学院、《人民周刊》杂志社、河北平山西柏坡纪念馆、河北阜平晋察冀边区纪念馆有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1月,学院是北京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分会秘书单位;设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研究所。
研究成果
截至2017年11月,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和中宣部马工程重大课题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教育部重大课题各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课题4项,省部级一般课题46项,国际重大合作项目2项;发表一批论文,其中《马克思主义研究》21 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2篇、《哲学研究》27篇、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2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5 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52篇、《光明日报》《人民日报》43篇,其他报刊论文1000 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00余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青年优秀读物奖:《新编中华伦理》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六届优秀成果二等奖:《新编中华伦理》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大学生诚信伦理研究”
学术交流
(注:以上内容来源)
学术资源
截至2017年11月,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集刊,已出版3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设置了“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 “思想对谈”“博文锐评”“佳作短评”等栏目,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每年度所发表成果(包括图书、期刊等)进行评论,并刊发相关书评等。
文化传统
学院曾开展社会实践、教职工新年联欢会、元旦联欢晚会、优秀校友座谈会、新生羽毛球比赛、教师健身大步走等活动。
现任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