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区
首都“四个服务”职能的主要承载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两个北京行政区,总面积92.5平方公里,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发展定位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首都“四个服务”职能的主要承载区;是元明清三朝七百年都城遗址主体所在地,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的核心区,古都历史文化风貌的集中展示区;是文化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集中分布区;是金融机构、总部企业聚集地,国家金融管理核心区。
发展进程
2012年9月的《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发展任务和发展重点,到2020年的发展任务是:对接国家政务工作和政治活动服务要求,保障中央党政军群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保护古都历史文化风貌和改善人居环境,做好各类文保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挖掘古都文化内涵,形成传统文化核心聚集区。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提升金融服务、现代商务、文化旅游等高端产业的集聚程度和发展水平。严格限制与优化开发功能不匹配的大型公建项目,严格限制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严格禁止疏解搬迁区域的人口再集聚。提升首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展现世界城市风貌的中心区。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8月30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区人民政府、西城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首都规划建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存在问题
相对过大的工业生产规模,与功能定位差距比较大;
地域相对狭小,发展空间有限,对未来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南北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差距加大;
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危旧房改造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
多种功能高度集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住房紧张、生活服务设施缺乏、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
调整思路
利用该区域城市形象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政治、文化、对外交往中心功能;
分散次级功能,为强化国际功能提供发展空间;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双赢模式,创造良好的政务、商务和宜居环境。
调整内容
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功能;
强化以国家对外事务、国际旅游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交往功能密集区;
与老城区保护相结合,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
部分居住中心从市中心城区迁出。
属于优化开发区域,占地多、技术含量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4:40
目录
概述
发展定位
发展进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