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者行》是北宋诗人
王令所写。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描绘的是身在战乱中的宋朝人民的各种苦难,揭示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七言古诗《饿者行》,是王令揭示人民苦难的诗篇。当时地主豪绅大量兼并土地,加上官府摊派的苛捐税役,名目繁多。贫苦农民被迫离乡逃亡,饥饿转徙者所在皆是。诗人对此寄予深刻的同情。《饿者行》正是在这样情况下写成的。
诗的开头,以“雨雪不止泥路迂”等四句,写天寒雨雪,路道泥泞,行走艰难,连马倒下来都要人扶;这时,一般居民都不外出,行旅的人也停止了行进。时值中午,街市的大道上,看不到人影。“道中独行乃谁子”以下四句写就在这个时候,道路上却有个饿者,背着席子,踽踽独行,缘门乞食。他经过一家高门,堂上正在午宴,他乞求能得到些剩弃的食物,把喂狗喂马多下来的给点充饥。这几句把饿者行乞求活的可怜形象,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作者用下面“耳闻门开身就拜”四句,作进一步的描写。人在穷途饥饿的情况下,不得不低心下气,忘却自尊,这也够惨的了。在饿者呼乞的声中,这家的朱漆大门打开了,他连忙躬身下拜,伏地不起,可是连“嗟来之食”也得不到,被那些恶狠狠的“群奴”赶走了(“呵群奴”:因押韵而倒装,即“群奴呵”)。这是十分悲惨冷酷的场面。这时,饿者的一点乞食的指望,也破灭了。他喉干无声,欲哭无泪,只得拄着拐杖,蹒跚地离开这里。这里是如此冷酷,其他的地方也是一样。诗人明知饿者此去不会得到更多的仁慈,结局一定是更悲惨的。但故作设问,借以引起读者的深思。这样写,就使作品的客观意义更为深刻。但是诗人还是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在结尾两句中写道:“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这路旁的少年,正是诗人自己,诗人看到如此惨景,没有直接表明是愤怒还是同情,只用“无语”两字,以展示自己心情的沉重。归来之后,诗人铺纸展笔,描绘下此情此景。
在这首诗中,诗人只选取了亲目所睹的一个饿者乞食的场面,进行艺术概括。既不回溯饿者的苦难家史,也不交代他沦为“饿者”的原因。只写他冒雪行乞,足见饥寒难忍;独自“负席缘门”,可知家已破败。而他乞食的结果,是富家对他并不“施恩”,而且恶奴还把他赶走。尽管诗人还不能理解什么是
阶级矛盾,但他亲自看到了这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并且把它描绘在诗篇里,形象地揭示了这一人间世的悲剧,可见诗人对于饿者是倾注了同情的泪水的。
王令所处的宋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辽金的不断侵袭和蒙古大军的频频践踏使得大宋只能远赴临安,暂时得以苟延残喘。腐朽的社会风气并没有因为强敌的入侵而有所改变,各个皇亲国戚土豪劣绅争相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搜刮土地,聚敛钱财,于是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大量的人口衣食不报,诗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所见有所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腐朽制度的不满。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以教书为生。擅长诗文,其诗风格奇崛豪放。
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都很推重。有《
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