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压力
气液平衡中的术语
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是气液平衡中的术语。如果在一密闭的容器中未充满液体,则部分液体分子将进入上部空间,称为“蒸发”。随着空间内蒸气分子数目增加,它所产生的蒸气压力也提高,到一定的时候,空间内的蒸气分子数目不再增加,此时,离开液体的分子数与从空间返回液体的分子数达到了动态平衡,也叫达到了“饱和状态”。这时蒸气所产生的压力叫“饱和压力”。
简介
饱和压力是指,如果在一密闭的容器中未充满液体,则部分液体分子将进入上部空间,称为“蒸发”。随着空间内蒸气分子数目增加,它所产生的蒸气压力也提高,到一定的时候,空间内的蒸气分子数目不再增加,此时,离开液体的分子数与从空间返回液体的分子数达到了动态平衡,也叫达到了“饱和状态”。这时蒸气所产生的压力叫“饱和压力”。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都是气液平衡中的术语。对同一种物质,饱和压力的高低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具有的能量越大,越容易脱离液体而气化,相应的饱和压力也越高。一定的温度,对应一定的饱和压力,二者不是独立的。因此,在饱和状态下,饱和压力所对应的温度也叫“饱和温度”。通常可从手册中查到各种物质的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关系。
方法
饱和压力通常是由PVT 取样分析获得的。为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取样井的条件要求非常严格,而现场往往难以满足这些条件。使用压力恢复曲线来求取饱和压力,不仅弥补了高压物性分析数量有限和取样条件苛刻等缺陷,而且拓宽了压力恢复曲线的应用范围,还可节约高压物性取样及分析的成本。该方法在SX 油田SN 区块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利用霍纳曲线切线之切点确定饱和压力(也可以用导数曲线或拟合曲线求二阶导数获得)。压力恢复曲线一般可分为4 段:早期缓升段、陡升段、直线段、边界上翘或下跌段。前两段主要反映的是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对低地饱压差油气藏,井筒储集效应中流体相态的变化占主导地位,这就是用压力恢复曲线确定低地饱压差的油气藏饱和压力的依据。
(1)孔隙型储层饱和压力的确定
孔隙型储层压力恢复曲线( 霍纳曲线) 具有标准形状,即缓升段、陡升段、直线段,有时也出现边界显示段为典型的“S” 形曲线。这类储层的饱和压力确定在霍纳曲线上多取直线段与曲线段相切之切点对应的压力; 若直线段不易确定,则取相应部位曲线之拐点对应的压力或由导数曲线求取。
(2)双重介质储层饱和压力的确定
广义的双重介质包括双孔单渗与双孔双渗两种类型。通常所言的双重介质是指狭义的双孔单渗型, 这种类型储层饱和压力确定方法与上述孔隙型储层相同。这里仅介绍双孔双渗型储层流体饱和压力的确定方法。对这类储层压力恢复曲线研究发现,其饱和压力为第一直线段与其后面曲线相切之切点对应的压力, 若无第一直线段,取第一曲线之拐点对应的压力。对裂缝型储层,由于流动阻力小, 压降也很小,压力恢复曲线较为平直,井底流压大致与饱和压力接近,这种情况饱和压力不易确定。
基本原理
油藏的饱和压力(又称泡点压力)是指地下一定组成的原油,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被天然气所饱和时的压力。利用原油的饱和压力可确定油藏形成时的埋深,再结合埋藏史,即可确定油藏的形成时间,这种根据饱和压力确定油藏形成时间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饱和压力法认为:饱和了天然气的原油具有密度小,浮力大、黏度低、流动性强等特征,最易运移,原油开始运移时,必然为天然气所饱和。原油被天然气所饱和,也就表明饱和压力与地层压力相等。而向浅部运移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下降,天然气过饱和而使部分气体逸出,饱和压力下降,但仍然等于地层压力,原油仍然保持饱和状态,即饱和压力始终等于地层压力。若形成的油藏再次深埋,则原油的饱和压力基本不变,而地层压力变大,饱和压力就会低于地层压力,油藏变为欠饱和油藏。
油藏形成时为饱和状态,原油的饱和压力等于地层压力,而地层压力与埋深有关,由此可以确定油藏形成时的埋藏深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H—— 油藏形成时的深度,km;pb——油气的饱和压力,MPa;ρ——地层水密度,g/cm3;g——重力加速度,9.8 m/s2。
利用上述公式确定油藏形成时的埋深,再结合埋藏史即可以确定该油藏的形成时期。
适用范围
用压力恢复曲线确定油(气)田饱和压力的方法适用于地饱压差小的未饱和油气藏(即油嘴稍大,井底流压就低于饱和压力,井筒及周围地层脱气;油嘴稍小或关井,井底流压就较快恢复到原始地层压力),而不适用于饱和油气藏或高地饱压差的未饱和油气藏。
结语
(1)对低地饱压差油气藏,用压力恢复曲线确定饱和压力是可行的,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必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2)用压力恢复曲线确定储层饱和压力时, 不同储层类型的饱和压力在霍纳曲线上的取值是: 孔隙到储层多取直线段与曲线段相切之切点对应的压力;双孔双渗储层多取第一直线段与其后面曲线相切之切点对应的压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41
目录
概述
简介
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