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圈
社会科学术语
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类型
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2、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3、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4、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5、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6、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9、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0、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12、素食文化圈。
特色
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这里土地肥沃,草场优良,平原广阔,五谷杂粮与山货水产都很丰富,冬季寒冷漫长,人口稀少。人们好食炖菜,摄取高热量的动物脂肪,以御寒冬。由于缺少新鲜蔬菜,当地人有吃生肉、葱蒜、冻食和腌菜的习惯,吃生肉、冻菜、冻水果可帮助增加维生素,避免一味吃热食导致缺乏维生素而得坏血病,冷冻食品已发展成人们的一大嗜好,哈尔滨一年的雪糕竟然大部分是在冬天消费的;吃葱蒜可以消除吃生肉的不良后果,帮助消化杀菌;另外因寒冷的气候使冬季缺少新鲜蔬菜,腌菜和泡菜占了很大比重,几乎每家都有大大小小的酱缸。酸菜腌渍时间长,新鲜度差,因而调味咸重,以压抑异味。
口味特点:咸重、(葱蒜的)辛辣、生食。
2.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该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人们逐水草而居,擅长射猎,君王百姓都爱咸食畜肉,热喝奶茶,畅饮烈酒。由于物产单一,粮食结构不够合理,几乎不吃蔬菜。他们通过对交换来获得足够的盐、粮食和酒。自元代之后,一些地区发展屯田,汉文化的影响日愈明显。农区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但牧区仍以牛羊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
口味特点:以咸重为主。
3.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西北地区有优良的天然草场,从西汉至清朝中叶,这里基本上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种植香辛料较多。食物结构较简单,过去基本不吃蔬菜,但人们爱吃烤肉,佐以孜然,辣椒粉等调味品,口味咸重。这里地广人稀。伊斯兰教在唐末至北宋时期凭借武力取代其他宗教成为西北地区的主要宗教,当地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改信伊斯兰教,这对当地人的食物禁忌、进食礼仪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解放后,由于农业比重的增加,现在粮食蔬菜也成了日常食物,饮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口味特点:以咸为主,辅以适当的干辣(椒)和香辛料。
4.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口味特点:酸辣,味稍重。
5.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
天津是漕运、盐务和商业发达的都会,与北京共构经济一体和京畿文化。京城聚集着诸多衙属官吏、庞大驻军以及乐医百工,普通市民汇聚于此,形成了五方杂处的局面。饮食的层次性和变化性特别明显。从皇宫御膳、贵族府宴到市井小吃,形成了全国特有的层次性饮食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自然环境对饮食风格的影响,但食料还是以周边地区为主,兼辅以全国各地精华物产。
口味特点:以咸香为主,兼容并蓄八方风味。
6.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口味特点:咸鲜,味正,葱蒜的辛辣。
7、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
口味特点:酸辣和微辣,但辣的程度不如西南地区。
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这里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河湖密布,稻米水产丰富。唐宋以后,随着中原经济文化中心向该地区转移,到明清时这里已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地区,发展出扬州、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许多不同的饮食风味。该地区饮食的文化味也很浓,强调精致细腻,注重色形味质,讲究饮食环境的韵味,擅长糕点小吃制作,瓜果雕刻技冠全国,多有灵气,给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长江下游的淮扬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清淡适口,强调原料的本味,主料突出,刀工精细,肉类菜肴名目繁多,居各地方菜之首。
口味特点:咸甜适中、清淡,但食甜较其他地区突出。
9.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西南地区除了四川盆地等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发达农业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是高山峡谷,地域封闭,交通不便,不同地区的文化联系也很薄弱。西南山区土地贫瘠,产量较低,在坝区和河谷地带多种稻米,山上以玉米为主。由于种植业不发达,人们在食物原料上的禁忌很少,也吃一些昆虫。这里空气潮湿,瘴气四溢,为了散寒去湿,避辛解毒,调味通阳。西南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就爱饮酒和吃辛香剌激之物,如花椒,茱萸,生姜等,尤其是在辣椒传入西南地区后,这种嗜好迅速普及。
口味特点:麻辣,酸辣。
10.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南地区多丘陵,临海,雨水充沛。该地区以稻米为主食,蔬菜水果海产畜禽都很丰饶。这一地区喜食稻米,重鲜活,尚茶饮,蔬果与海产比重高,俗尚食事。清末以来,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闽粤还是客家,都有海外贸易经商的传统,这使东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也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讲求高档稀贵,爱食稀奇野味。由于岭南地区天气非常炎热,流汗多,人们爱喝汤滋身,口味强调清淡鲜美。高档的粤菜也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长期受欧美食风的侵染,受西方饮食的影响较为明显。
口味特点:清淡,咸鲜。
11.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
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寒地区,这里社会发展较慢,但到唐时期的吐蕃王朝时,有了藏文字,形成了藏传佛教,藏民势力也达到整个高原地区,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地理单元,独特的地域环境上的食料生产与佛教文化,决定了青藏高原饮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风格。这里以农牧业为主,广泛种植青稞、大麦等作物,蔬菜与水果的比重不大。主食料为糌粑、牛羊肉及各种面食,生冷食物的比重较高,因而人们酷爱喝酥油茶,以适应高原地区的寒冷。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人们饮食有些特有的禁忌和仪式,比如不吃鱼,餐前颂经等。
口味特点:咸重,微辣,辛香。
12、素食文化圈
素食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东汉以后直至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激烈的政治动乱和大规模的战乱非常频繁;首先是广大民众食难果腹。他们事实上长久地处于“蔬食饮水”的标准素食状态。其次是佛教的大兴盛、大普及使人们暗语这种现世的清贫困苦;第三是包括皇亲贵胄等上层人士的身体力行、极力倡导。近现代存在于少数的寺观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2 11:36
目录
概述
类型
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