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性为利用已记录的标签(或标识,这种标识对每一批产品都是唯一的,即标识和被追溯对象有一一对应关系)追溯产品的历史(包括用于该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的来历)、应用情况、所处场所的能力。
关于定义
不同的国际组织、地区经济组织和国家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定义是总领性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欧盟和日本强调信息的实用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强调信息的即时性,食品标准委员会强调追溯信息的能力,美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则强调信息的完备性。而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则主要参照总领性定义,并根据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特征和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食品可追溯体系进行概念界定。
尽管各国或不同学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定义存在差异性,但这些定义的共同点依然比较明显:首先,对于可追溯性,各国的定义强调其通过标识信息追溯产品历史或追踪产品生产与流向的能力。其次,对于食品可追溯体系,各国或不同学者的定义则强调它是通过在供应链上形成可靠的连续的信息流使食品具备可追溯性,以监控食品的生产过程及流向,必要时通过追溯或追踪来识别问题和实施召回。
可追溯食品
可追溯食品即在该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中,供应链所有的企业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按照安全生产的方式生产食品,记录相关信息,并通过标识技术将食品来源、生产过程、检验检测等可追溯信息标注于可追溯标签中,使该食品具备可追溯性。
与普通食品相比,可追溯食品的主要特点是:(1)消费者通过可追溯食品上的可追溯标签可以查看该食品的各种信息,了解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性;(2)由于遵照安全生产的方式,因而可追溯食品的质量安全高于普通食品;(3)该食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相关企业或监管者可以通过可追溯体系中的信息追溯和识别问题来源,必要时实施召回。
消费者行为理论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流程分析
(1)消费者行为理论。完整的消费者行为包括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与内外部影响因素。
(2)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食品呵追溯体系的功能。食品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而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主要功能在于解决食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进食品质量安全。
(3)基于供应链理论的食品可追溯体系流程分析。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具体流程为,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记录信启、并建立内部数据库,第三方数据中心接受企业端信息,形成中心数据库,消费者通过信息查询平台从中心数据库中获得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食品可追溯体系中行为主体的经济分析
(1)食品可追溯体系中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机构、企业和消费者。消费者是可追溯食品的消费与需求主体,消费者的认知、态度、期望和支付意愿等行为会影响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有效实施。
(2)企业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标准取决于收益和额外生产成本,同时企业的生产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需求。
(3)实施食-晶可追溯体系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政府的制度安排会影响消费者行为。
(4)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研究框架。由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购买决策过程和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购买决策的因素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