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集中了铁凝2006年—2017年近10年间创作的全部短篇小说,包括《春风夜》《火锅子》《风度》《内科诊室》《飞行酿酒师》等。该书将目光投至当代都市的人情百态,描绘了都市里富人、职员、保姆、进入暮年的老人等不同人群的生活片段。如《飞行酿酒师》讲述了一位富人由于热爱品酒,邀请一位在业界享有盛名的“飞行酿酒师”赴饭局的故事。铁凝细致捕捉到物质繁荣发展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纯真情感的消逝,富有与匮乏所带给人的内在改变。
父亲是一个吝啬成癖、节俭成病的人,但却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父亲不以自己的吝啬、节俭为耻,当邻居、同事以他的超常的吝啬和节俭为谈资时,他甚至乐于为他人补充种种细节。他之所以能如此坦然地吝啬着和节俭着,就因为他严守了吝啬、节俭与贪小便宜的界线。他并不把他人或公家的东西变为己有,所以他问心无愧。正因为吝啬、节俭与贪小便宜的界线在父亲心中十分明确,他才对1956年的那笔债务念念不忘。1956年,父亲向同事和邻居李玉泽借了5元钱,后来长期未还,因此落下了借钱不还的恶名。但实际上,这5元钱只是长期“未还”而已。当所有的人,包括债主李玉泽,都把这件事忘记了时,父亲仍然牢牢记着这5元钱的债务。2009年,53年过去了,父亲临终时郑重嘱咐儿子万宝山一定要把那5元钱连同53年的利息,还给早已迁居北京的李玉泽。父亲是那样放心不下这笔债务,以至于以张开双臂与儿子拥抱的方式,迫使儿子实现承诺。父亲临终的表现,让人对他以吝啬和节俭为乐趣和意义的一生在哀怜与悲悯之余,还心生敬意。
万宝山在接受了父亲的临终嘱托后很想尽快完成父亲的遗愿,但他实际上在不自觉中受到了父亲吝啬性格的影响。如他计算着出门的成本,他感到还钱的成本超过了要还钱的钱数,因此迟迟没有行动,而不是不计代价迫切地去做,一直从春天等到秋天趁单位组织去北京参观,他才开始还钱的行动。又如在北京要给李玉泽联系时,他想到打手机是漫游,花钱很贵,便谎称自己手机没电了,而借同事手机打了电话。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他不喜欢父亲的做派、为人和吝啬的性格,但他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然而,令人感到意味深长的是,当万宝山终于来到李玉泽现在居住的豪华住宅区,看到他家正在举办着一个高档聚会,听到一个五岁的孩子叫喊着要喝26块钱一瓶的矿泉水,他在院外背过身去,感到一阵莫名的瑟缩。与眼前李家富裕的生活相比,自己口袋里的那58块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他羞于拿出来。贫穷与富裕是如此的泾渭分明,而他固执地来还那58块钱就似乎有点滑稽了。但作者没有让万宝山逃离。当万宝山要离开庄园时,他看到了天空中一只黑鹰风筝,他由此想到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他仿佛感到父亲的魂灵在俯视着他。他重新走向李玉泽家,去实现父亲的遗愿。
该书中的作品基本上写的是身边的日常生活和普通的人物,但铁凝在观察和处理日常生活时分明带着大世界的眼光。比如《咳嗽天鹅》就是一篇因为生态的忧思而有了创作冲动的小说。生态危机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面临的三大危机之一(另外两个危机是能源危机和精神危机),生态问题也成为当代政治和当代思想学术前沿的问题。不少作家关注生态问题,书写生态题材的作品,生态叙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被看成是文学的积极姿态。铁凝这一阶段的小说中,不仅《咳嗽天鹅》涉及到生态问题,另一篇小说《七天》更是将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作为小说的核心情节。铁凝的小说中也有不少新知识带来的文学灵感。如《海姆立克急救》,其构思来自一个专业的医学术语;而《飞行酿酒师》则将大师的葡萄酒知识穿插在故事之中,变成了一个个情节发展的活扣。但铁凝并不是生硬地搬用新知识和新观念,而是融化在自己的文学体验中。比如铁凝的生态叙述就不是简单地追随生态主题,更不像某些生态小说那样唯生态而生态,与中国现实相去甚远。中国现实情景是:一方面生态意识被当成先进的思想;另一方面,生态意识又与实践完全脱节。铁凝的小说虽然不是正面表现中国现实的生态问题,但她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并以此来深化小说的主题。天鹅是国家保护动物,连普通的村民都知道这一点,但出人意料的情节发生了,病天鹅到动物园以后反而遭遇劫难,而且杀它的竟是那位天天与天鹅相伴的,将天鹅馆收拾得像天鹅们的“天堂”的景班长。铁凝由此表达了比一般生态小说更见深刻的思索:从生态的忧思进入到人态的忧思。就是说,生态问题不仅仅依赖于人的理性来解决,它从本质上也是与人态相关的,人的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如果没有与生态意识融洽起来,人们再多么有理性地认识到生态的重要,如果他的天性没有醒来,是不会真正与动物们成为朋友的。在另一篇以环境污染问题为核心情节的小说《七天》中,铁凝同样将生态的忧思引向人态的忧思。
铁凝无疑要表达出“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的,但她尽量不去重复别人的表达,而是在学习经典的表达、在与世界对话的同时,寻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比如《1956年的债务》写了一个吝啬人形象。在世界文学经典之林中,有不少吝啬人的典型形象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
夏洛克、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
葛朗台、莫里哀《悭吝人》中的
阿巴贡、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
严监生。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铁凝也是熟悉的,她在写这篇小说时,显然会与这些典型人物进行对话,作为一种非常强大的参照系,铁凝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塑造吝啬人的诀窍。读者甚至可以从中发现学习的痕迹。比如小说一开头父亲临死前将还债的事托付给儿子的情节,特别是父亲托付完了之后,抬起身子向儿子张开两条胳膊的细节,会让读者联想起《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心疼两根点燃的灯草而举起两根手指的经典细节。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文学经典不仅是参照系,也是一面高高的墙,“你”如果不能跳过去,“你”就只能在原地重复。铁凝面对这面高高的墙并没有退缩,她勇敢地超越了过去。是什么给予她超越的力量,应该是她对个人经验的自信。因为铁凝写的这个吝啬人是与中国特定时代相关的,是中国特定的饥饿年代铸就的一种吝啬性格。如果说以往的吝啬人形象多半是让人厌恶和反感的话,铁凝所写的这个吝啬人却是让人感到心酸。铁凝所写的这个吝啬人是小说中的父亲。父亲在1956年因为孩子的出生不得不向同事借五块钱渡过难关。但他一直没有能力还钱,为了这五元钱的债务,父亲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吝啬。穷困的生活摧毁了父亲的尊严,失去尊严的父亲就会在吝啬上越走越远,逐渐地,他竟还能从吝啬中尝出乐趣。但父亲终究要寻回自己的尊严,所以他在临死前要庄重地将还债的事托付给儿子。铁凝的立意并不在于写吝啬,她通过一笔债务,对比了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自然是物质上的,当代的物质丰富程度是当年的饥饿时代完全不可比拟的,然而在铁凝的叙述里却隐含着一个质问,质问当代人,虽然物质丰富了,却是不是遗漏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这种质问正是铁凝在学习经典基础上开掘出有力量的切入点。
该书入选新浪好书榜2017年8月榜、2017年9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17年9月“中国文学好书”书单、文艺联合书单第9期、2017年10月光明书榜、2017年10月百道好书榜、中版好书榜2017年第五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十大好书。
铁凝,女,汉族,1957年9月生,河北赵县人,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