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黑卵蜂是以
东亚飞蝗为主要寄主的寄生蜂,据
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蝗区调查,一般年份寄生率在10%左右,个别年份在50%以上,局部地区可达90%以上。
雌体长4.67~4.77mm。体黑,触角、上颚(除小齿外)、下唇须、翅基片、各腿节的中部及爪均暗褐色,基节、胫节、跗节红褐色。头长0.73mm,宽为1.04mm。单眼3个,排列成三角形。头部后方深陷。触角膝状,共12节。头部有大形网状刻点,每一刻点内具一根粗而弯曲的毛,但额区在触角和单眼周围光滑而有光泽。胸部具有更大形的网状刻点,每一刻点内具有一根细长毛。小盾片半月形,具有中胸背板相似的网状刻点,后小盾片由深纵脊沟沿一光滑的间隔同后胸背板分开。翅脉纹甚少,前翅可达第5腹节背板,后翅透明。腹部纺锤形。第1背板具8条纵脊线,第2节为16条,第3、4节为20条,第5节为16条,第6节中央有粗刻点,每一点具有刚毛1根,中央顶端具平行刚毛1列,其数为10根。腹板刻点与纵脊线均有,不如背板明显。
雄体长4.5mm。体色似雌虫。触角红褐色,共10节,鞭节排列成念珠状而不紧。胸部的
前胸背板及肩部微高。腹部第4节背板纵脊线为22条,第6节具8条平行纵脊线。足各节较雌虫短粗,除第5跗节、爪和爪垫较长外,前足胫节末端有10~12根粗毛。
飞蝗黑卵蜂在江苏泗洪一年繁殖三代,以第三代的卵在蝗卵内越冬。第一代(越冬代)成虫于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盛期,可延续到7月中旬。第二代成虫,7月底8月初开始羽化,8月中、下旬为盛期。第三代成虫,8月底9月初开始羽化,9月中、下旬为盛期,可延续到10月中、下旬。
飞蝗黑卵蜂除主要寄生
东亚飞蝗卵之外,还可寄生于大垫翅蝗及
中华蚱蜢蝗卵内,但寄生率下降1/2~2/3。羽化出的成蜂则随寄主卵粒的大小而异,如在
大垫尖翅蝗卵内羽化的成蜂约缩小一半。未交配雌蜂寄生蝗卵,其后代全为雄性。
在蝗卵内发育而成的黑卵蜂,在温度20~30℃之间即咬破卵壳外出,以25℃左右为最适宜。28~18℃之间很少出来,18℃以下寿命缩短。黑卵蜂出蝗卵的当天即行交配,交配期间,成蜂非常活跃,一般每对蜂交配6~8次,每次交配时间最长18s,最短1s,平均8.4s。黑卵蜂成虫的寿命与补充营养有密切关系,取食5%糖水时寿命最长,平均为18.1d。糖分多了反而寿命短,没有糖分的寿命显着缩短。
交配过的黑卵蜂,寻找蝗卵产卵寄生以繁殖后代。飞蝗产过的地表孔洞都用后足扒土填平,看起来未留痕迹,黑卵蜂却能顺利找到,迅速地钻进卵块里,并做成一个隧道,便于自由出入,每粒蝗卵的顶端都在其产卵器所能触及的范围内。雌蜂产卵时,先将腹内白色针状产卵器探索蝗卵,往复多次,而后才排卵寄生。黑卵蜂寻找蝗卵寄生是有选择的,新产的蝗卵寄生率高,间隔时间愈长寄生率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