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咏》是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飞花咏小传》,一名《玉双鱼》,十六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初。
内容简介
松江府华亭县秀才昌全,年四十方生一子昌谷。这昌谷自幼聪慧,七岁时四书俱已读完,诗词歌赋,亦能出口成章。一日,昌全携子到西门外锦香里,路遇好友朱天爵,遂一同前往。见有扮苏东坡游赤壁的,陶渊明赏菊的,朱天爵大笑,顺口念出一句:“千古高贤换面改头成俗子。”昌谷在旁立刻应对道:“一群恶少耸肩叠背学才郎。”朱天爵大为吃惊。此时身后有人说,对此对也不难。朱天爵回头一看,原来是一老家人抱着个六七岁、颜若花朵的小女孩。她不慌不忙,对出一句:“三家村汉搽眉画脸扮佳人。”众人又惊又喜。小女孩名容姑,是朋友端居所生。一对佳儿佳女,不可当面错过,朱天爵作伐,以祖传玉制双鱼为聘,撮合昌谷与容姑定下终身。
昌全因祖上军籍之累被解去边庭守戍。途中,妻子杜氏病重,幸遇名医唐希尧治愈。夫妻见来日艰难,又虑子不保,而唐希尧年届五十未得子女,遂将昌谷过继给他,改名唐昌。
端居自从别了昌全归家,将双玉鱼付与女儿,叫她收好。容姑将玉鱼紧紧系在胸前,时常看玩。端居一有工夫便与她讲解古今列女歌赋诗词。貌美多才的容姑,使无赖宋脱天起了邪念。一次,宋脱天知容姑外出看戏,纠集帮凶,佯称捉拿强盗,拥入戏堂,乘乱抢走容姑,坐船藏入芦苇深处。夜半容姑趁强贼沉酣酩酊逃脱,遇杭州知府凤仪。凤仪见她谈吐有序,体态安徐,满心欢喜。以“飞花”为题试才,容姑从容挥就,凤仪惊喜万分,遂收为义女,改名彩文。原来收 留昌谷做儿子的唐希尧即凤仪的表弟。一日,凤仪去唐希尧府上回拜,示彩文飞花诗,唐昌见了爱慕不已,应约当即和了一首,凤仪将和诗取回付与彩文,彩文看后十分钦佩唐昌。
凤仪进京,王夫人在家料理。一日,她受唐希尧之约,携彩文拜访唐家,唐昌与容姑得以表兄妹相见。再次以飞花为题唱和,彼此暗暗称羡,乘人不备,悄悄到后花园私订终身。唐昌县试、府试均得第一,哄传满城。忌才爱财的唐希尧之侄唐涂原想将二儿子过继给叔叔,图其产业,不料唐希尧继唐昌为子,心中大为不满,寻机将唐昌打死,扔在城外一土岗边。恰巧端居坐轿行至土岗,发现昏死的唐昌,收为义子,改名端昌。
凤仪在京为官,生性刚直,触犯权奸下狱。不久旨赦,谪为陕西榆林驿驿丞。遇兵乱与彩文失散。彩文独自在荒野中啼哭,后又辗转遇正在平定黑山岭之乱的昌全。昌全见彩文是闺阁娇娃,便收为义女,以娱老景。
昌全将彩文带回衙来,派两个丫环服侍。书房内书籍满架,彩文每到针指之暇,看些书史,消遣寂寞。时间一长,不免思念起表兄唐昌,若到那苦风凄雨、花开花落之际,更觉惆怅。
端昌进京会试,胸藏锦绣,笔带风云,中了第六名会魁。到了殿试,对策详明,龙颜大悦,赐榜眼及第。端昌上疏天子,削降权奸,凤仪钦赐还朝,官复原职。昌全因功钦赐回到老家,端居离任返乡,与昌全相逢,都已发鬓萧疏,二人流泪欷觑。
端昌家贺客填门,朱天爵奔跑二家问,为端昌、昌小姐作媒,都因各有旧约而遭婉谢。一日,昌全邀端居父子、朱天爵来园中花下饮酒,半酣之际,欲观端昌诗才,遂叫书童去取笔砚。昌小姐得知缘由,吩咐书童待端昌做完悄悄拿来,看后即还。端昌正要寻思,抬头看见落花片片,飞舞筵前,一时触动当年情景,想起凤小姐飞花诗之妙,竟提笔照她前诗写出,大家看了赞赏不已。书童趁收拾笔砚将诗窃回,递与小姐。小姐阅后大惊,再细细翻看,字迹起落宛然是唐表兄的笔法,遂将唐兄和韵飞花诗写好付与书童,仍放原处。端昌饮了几杯,思绪仍在彩文小姐飞花诗之中,又将诗笺取来看,竟是自家和彩文小姐的飞花诗,也大吃一惊。这首和诗只有凤小姐知道。飞花诗飞去飞来复飞会于此,作诗者、和诗者俱苦尽甘来,端昌与彩文二人终结良缘。
一日,唐希尧造访凤仪,各诉一番离别之苦。不期端昌差人来下书,凤仪拆开看罢,不胜惊喜,原来女儿有人收留,已与表侄端昌结婚成亲,遂与王夫人并唐希尧夫妇一同到华亭县。与端居、昌全相聚后,最终认明榜眼端昌即昌谷,以昌全夫妇为生身父母,认唐希尧夫妇为恩养父母,拜端居夫妇为岳父母;彩文即容姑,以端居夫妇为生身父母,认凤仪夫妇为恩养父母,事昌全夫妇为公婆。一双玉鱼,最终入拢一处。
作品目录
人物介绍
昌谷
字若虚,明朝正统、天顺间人。祖上原系蓟州军籍,后定居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他生得面如春雪,体若秋山,天性聪明,才思敏捷,诗词歌赋,出口成章。七岁时随父看社会,与其父同学之女端容姑各信口对一巧对,暗合才子佳人,引起双方父母的注意,遂为之定婚,以玉双鱼为聘。其父因军籍被官府作为逃军解往边庭守成,途中将他过继给临清医生唐希尧,改名唐昌,十一岁时在唐家见到已为御史凤仪义女的容姑,虽不复相识,但二人唱和《飞花》诗,遂生爱慕。二人之义父母再度为其连姻,他二人亦于花园中订盟设誓。唐之族人为谋家产将他毒打濒死,抛于郊外,恰为进京谋官的女父端居所救,复拜为义父,改名端昌,随之到任所。十八岁时进学,不久中举,当地理刑欲招为婿,他不忘凤小姐,坚辞不允,端尊从其志,亦辞官还乡。后中榜眼,入翰林,知凤仪因奸臣排陷遭贬,他上疏参劾奸臣,使凤复官。从凤处得知女于贬谪途中离散,他痛苦万分,誓不再娶。不意女恰为已父收养,已父因边庭立功,得返华亭,与义父端居相会,二人经一番飘泊,各失儿女,又各收一儿女,复为之议婚。昌谷回乡省亲时闻知,誓死推托。及去昌家拜访,诸人让他写诗,他因见落花,随手写下容姑当年所作之”飞花咏,诗为女所得,换成他的和诗,他见诗惊喜,知女尚在,遂欣与之成婚,后并与前义父唐希尧相聚。
端容姑
明朝正统、天顺间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秀才端居之独女。她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得其父教导,琴棋诗画无不精通, 七岁时与同龄之昌谷缔姻,以玉双鱼为聘。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飞花咏》是一部典型的早期才子佳人小说。对其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竭力表彰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珍视与追求。书中的昌谷和端容姑,是一对情痴情种。流浪播迁的生活,几度易姓的遭遇,对他们来说都不在话下,唯一脉情根却始终咬住不放。如果说,昌谷为了心上人儿已经被折磨得精神失常,昏而觉、觉而昏的话,那么,端容姑为了意中郎君则更表现出性命相期,生而死、死而生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生活,本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共同特点,但《飞花咏》却更突出了身处逆境中的男女主人公以爱情为动力而挣扎于痛苦之中的描写。逆境与真情,恰成强烈反比。境况愈苦、愈险、愈艰难,爱情却愈深、愈厚、愈浓烈。
其二,大力弘扬女才。书中的端容姑,当然是一位才女,但她除了那吟诗作赋之才外,更具有应付险恶环境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她十一岁被恶人绑架时,于一阵惊慌之后,很快就镇定下来,想道:“我若再啼哭,与他厮闹,触动虎狼,则性命不能保全,而父母永无见期矣。莫若假作痴呆,听他藏我在何处,或者天可见怜,别有机缘,再得出头,亦未可知。”(第四回)结果,她硬是凭着自己的机智逃脱虎口。更为突出的是,在边关时,她的义父昌全被迫接受了一个奇特的任务一替人给大权阉曹吉样写寿文,昌全进退两难,不愿写,又不能不写,“写来写去, 总不成文”。这时,竟是端容姑从容代笔,草就一篇表面“句句称扬,却又句句不贴在曹吉祥身上”的绝妙讽刺寿文,解决了一个老幕僚都感到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问题。这种裙钗之辈强似须眉男儿的描写,显然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的有力挑战。
其三,暴露了当时某些社会问题。《飞花咏》以相当的篇幅,描写了当时的社会混乱、政治黑暗。如:公差蔽诈勒索、秀才无端充军、恶棍绑架幼女、帅府贿赂公行、市民争夺家产、奸党迫害忠臣、乱兵边庭哗变、命官倚势逼亲。这些描写一方面作为才子佳人爱情磨炼的背景,有效地衬托了男女主人公处于“逆境”中的“真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本身视野的广度和思想的厚度。《飞花咏》的思想局限,则主要在于男女主人公的夫贵妻荣思想以及对那种“大登科连小登科”的大团圆结局的歌颂。不过,这也是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通病。
艺术特色
《飞花咏》在艺术表现方面最大的长处是心理描写,动辄数十百言,尤其是第八回,写端容姑感叹自身、思念情人一段,竟长达七百二十余字,婉转曲折、细腻生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而第十一回,写昌全拾到义女的言情艳词之后的一番复杂心理活动,文字虽不甚长,却颇能体现这位老儒生正统而又宽仁的性格:“昌全看完,暗暗惊讶道:这妮子如何有此艳词?因想道:常言女大不中留。我若执此词询问起来,那时牵枝带叶,一且声扬,未免参商骨肉,抑且败名。又想道:他年已及笄,又多才多识,感怀借喻,有所不免也,未必便有他意。但他不见此词,必然惊惶,虑我看见。我若收藏了,相见时,未免有些形迹芥蒂,使他鸿原不安。莫若竟做不知,仍将此词置于原处,待他寻觅而去,方无疑虑。且他一个慧心女子,经此一番,必然改悔,何必尽情托出。遂将此词放在原处。”在情节安排方面,《飞花咏》是一种分合式整体结构。开始合写才子佳人幼时以玉双鱼为聘,接着以男女双方各为一条线索分开叙述,中间以和咏“飞花”诗小合一次,接着又分述,更以端、昌、唐、凤四家之事迹交织穿插于其中,最后又以“飞花咏”“玉双鱼”大关合。情节曲折,富于变化。作者喜用“巧合法”,但“巧”得过分,反失其真。
作品评价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孙楷第:“此文作者固自以为思入风云,变化已至,然按之情理,实多罅漏。《飞花咏》的语言,于白话之中,略带浅显的文言,摹物写人,间有传神之笔。昌生端女皆冒他姓,二翁或因此致惑,不能辨其为子妇女婿。然生与女并早慧,又能唱和诗词,岂于君舅妇翁姓名乃茫然不知,各为其义子义女若千年。既归华亭,父于亲生子女,亦不能仿佛其容貌。直至凤、唐来晤,乃互知其本末,岂非异事邪?”(《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石昌渝:《飞花咏》描写才子昌谷和佳人端容姑的婚恋故事。二人以《飞花》诗为传情媒介,以双玉鱼为定情信物,情节波澜起伏,结构精巧工整,颇具匠心。且有大量人物心理描写,此在古代白话小说中较为少见。
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刊本,藏大连图书馆.日本浅草文库。1983 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才子佳人小说选刊”排印清初刊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初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