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眼墙是环绕台风中心的云,也称“眼墙”。在风眼处,风比较平静,但是风眼边缘,却是风暴强度最强的地方,此即为“风眼墙”。风眼墙在风眼周围的区域,包围着风眼呈圆桶状,为台风“风眼”四周的环状云区域,这里的风最快最强,对流非常强烈,是热带气旋风力最强的地方。
现象
有研究称“风眼墙”会出现新老交替现象,此为影响飓风强度的关键因素。老“风眼墙”外部的云会结合形成新“风眼墙”,老“风眼墙”消退时,飓风强度骤减,新“风眼墙”形成后,强度又会加强。研究人员说,在这种新老交替机制作用下,飓风强度会瞬间增强或减弱。
有研究人员表示,了解“风眼墙”的变化对预测
飓风强度十分关键。
2005年“丽塔”和“卡特里娜”飓风肆虐时,
美国科研人员让无人飞行器飞入两个飓风的中心区域,采集了大量雷达观测数据。
在
香港天气资讯中心一篇报道中称,过去数十年中,美国曾多次将碘化银散布在风眼墙内,尝试削弱热带气旋的威力,原理是使眼墙内的过冷水滴凝固为冰晶,释放潜热而使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与中心的气压差减低,使
气压梯度缓和,故此降低了热带气旋的强度。虽然这个意念不错,可是气旋中的浮力及上升气流都比位于中纬度的对流胞小,过冷水滴的供应实在太少,故不能断定碘化银是否确实能降低热带气旋的强度。
置换循环
风眼及风眼墙的置换(Eye wall replacement cycle)是一个复杂的热带气旋发展过程,简单而言,一个热带气旋因一些外来的因素可能出现双眼墙的现象,例如干空气的入侵,地型影响。外层眼墙建立,热带气旋整体风圈扩大并因角动量守恒而风力减弱。同时,外眼墙会中断供应到内层眼墙的水气,因此,内外眼墙间会呈现一个干区,而内眼墙就因失去水汽供应而渐渐减弱,内眼随之填塞;之后,外眼墙便会取代内眼墙成为热带气旋的主眼墙,风圈随之再渐渐收窄,风眼变得清晰,热带气旋再度增强,而完成一个置换过程。
作用
预测飓风
强度是飓风
预报的一个基本方面,但多年来美国研究人员对飓风强度的预测进展不大。为了改变
这一状况,美国一个研究小组试图通过观测飓风“风眼墙”的变化来了解飓风强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风眼”是飓风中心的平静区域,“风眼墙”是飓风“风眼”四周的环状云区域,那里风力最强,因此了解“风眼墙”的变化对预测飓风强度十分关键。2005年“丽塔”和“卡特里娜”飓风肆虐时,美国科研人员让无人飞行器飞入两个飓风的中心区域,采集了大量雷达观测数据。
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教授罗伯特·乌泽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丽塔”飓风的雷达数据中发现,其“风眼墙”的新老交替现象是影响该飓风强度的
关键因素。老“风眼墙”外部的云会结合形成新“风眼墙”,老“风眼墙”消退时,飓风强度骤减,新“风眼墙”形成后,强度又会加强。研究人员说,在这种新老交替机制作用下,飓风强度会瞬间增强或减弱。
乌泽及其同事还通过分析“丽塔”飓风新老“风眼墙”之间过渡区域的变化,开发出一个模型,并在计算机模拟运算中用该模型协助预测飓风强度变化。该研究小组说,了解飓风强度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是否需要对相关地区的居民发出撤离警报。
但乌泽等人也指出,他们还不清楚推进路线与“丽塔”飓风相似的“卡特里娜”飓风为何没有出现“风眼墙”新老交替现象,“风眼墙”为何会新老交替。此外,新开发的预测飓风强度的模型还有待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