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是北宋文学家
张耒的词作。全词以景蕴情,精微细致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苦闲愁和对妻子的思念。上片起首一句,点明地点、时令,流露出思乡之意。过片点明所思之人为“玉容”——思妇,揭示词旨所在。“香笺”四句,写游子对闺中人的怀想。接下来四句,转以想像之笔,设想妻子怀念游子时的痛苦情状,表达了游子对妻子深挚的爱情和痛苦的思恋。结尾两句,以质语收束全篇,言相思至极,欲说还休。
作品原文
风流子张耒
木叶亭皋下①,重阳近②,又是捣衣秋③。奈愁入庾肠④,老侵潘鬓⑤,谩簪黄菊⑥,花也应羞。楚天晚⑦,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⑧。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⑨,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⑩,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⑪,青鸟沉浮⑫。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①木叶:即树叶。《
楚辞·
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世常以此写秋景,兼写乡思。亭皋:水边平地。
②重阳:即阴历九月九日;古时风俗,人们常在这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有亲友在外,届时不免互相思念。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捣衣:古代妇女于秋季渐寒时,在砧石上捶打寒衣以备寄送远方的亲人过冬。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沈佺期《独不见》亦云:“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④庾肠:即
庾信的愁肠,喻思乡的愁肠。庾信本为南朝时梁朝的官员,因出使西魏被留,羁旅北地,故常思念祖国和家乡。其《
哀江南赋》序云:“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乡之心。
⑤潘鬓:即潘岳的斑鬓。潘岳为西晋文学家,貌美而早衰,其《
秋兴赋·序》云:“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鬓”为中年鬓发斑白的代词。这里词人以“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
⑥“谩簪”二句:黄菊乃重阳典俗,“菊花须插满头归”。漫不经心地簪菊花,花也应感到羞。这是反衬乡愁之意。
⑦楚天:南方的天空。白蓣:水中浮草名。
⑧红蓼:生于水中者名泽蓼或水蓼,开浅红色小花,叶味辛香。
⑨南浦:指分别的地方:南朝梁·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⑩“香笺”,即美好的书札;锦字:织锦上的字,指女子给丈夫的书信。晋代
窦滔以罪徙流沙,其妻
苏蕙,因思念丈夫,织绵为《回文旋图诗》以寄,后世常以此指妻子寄书丈夫,表达相思之情。
⑪碧云离合:出自南朝
江淹《拟汤惠休怨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⑫青鸟: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后世常以此指传信的使者。据《汉武故事》,西王母曾令青鸟传书。
白话译文
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平地上,重阳节近了,又到了捣寒衣的秋天。怎奈我愁绪萦绕心中.白发生于两鬓,即便随意地将菊花插在头上,花也应该感到被羞辱了吧。天色已晚,(我极目远望)直望到白苹烟尽之处,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芳草脉脉含情,夕阳寂寂无语,大雁横在南浦上,人则斜倚西楼。
不知你是否安好?书信和题诗,因两地相隔遥遥而无法见寄。只能空白怨恨那时聚时散的白云,青鸟在其中隐现。你在风中懊恼不已,一片芳心,两叶柳眉,怎能禁得起闲愁呢?情到不能言说之处,只能付与那东流水。
创作背景
这首《风流子》是写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从词中用语“重阳”“捣衣”“庾肠”“潘鬓…‘锦字”等来看,可能是作者因坐元韦占党籍,被贬外州时思念妻子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羁旅的愁思和对妻子的思念。上阙首尾写景,中间穿插议论。秋景自然引发乡愁,‘‘庾肠”、“皤髻”等连续用典,悲叹年华已逝。下阙写妻子思夫,想像对方思念之苦。结尾“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更是悲苦之极。
上片落笔写景,首先点明季节。“木叶亭皋下”三句,写时近重阳,树叶纷纷飘落到平荡的水边地上,又是妇女为亲人捶打寒衣的深秋了。这种“捣衣”之声,最易引起闺中少妇对远方征人的痛苦思念。而远行之人也容易因此想到妻子在家为自己捣衣的情景,既感到痛苦又温暖。这里“木叶”“捣衣”连用,不仅写出了深秋特有的景色,为全词烘托出萧瑟凄清的背景,而且为下面的词意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
“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 这数句又紧承起句,意思说,怎奈我愁绪萦绕心中,白发现于鬓角,再轻慢地把黄菊插在头发上,那菊花也该感到羞辱吧。词人由于忧伤,鬓衰将不胜簪,故云:“谩簪黄菊,花也应羞。”以此反衬出暮感的深沉、乡愁的浓烈。
“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在写景中寓离别相思之意。心中既然充满乡愁暮感,所以不仅遥望楚天的晚空,一直望到水气缭绕的白苹尽头,一直望到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白苹”,水中浮草,因其随波漂流,容易引起游子产生离家漂泊的伤感。
词人是淮阳人,所以,遥望楚天,思乡之念便在不言中了;再加两点染,则把他乡愁之深烘托出来了。这里虽纯是写景,但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数句紧承“白苹”“红蓼”两句而来,含着情意的芳草,默默无语的夕阳,横渡南面水滨的大雁,是词人所望到的,但却没有望到故乡,在这种望而不得的情况下,他只好倚着西楼心往神驰了。这几句写景,将词人遥望故乡而不得的执着深情又推进了一层,词意含蓄,画面完整,真所谓“物以情观,情以物见”了。“人倚西楼”点出游子登眺之处,交代了“楚天晚”至“雁横南浦”六句都是极目之所见;由所见而引起所感,因而所见之景物都似有了人的感情。
下片换头“玉容知安否?”点明所思之人,揭示了词旨所在,使上片所写种种情景明朗化。这句“玉容”,极言容貌之美如花似玉,这儿即指倚楼遥思的对象。“知安否?”曲尽对遥思对象的关切和挂念,由此而引起下面相思的倾诉、深情的抒发。
“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意谓书信和题诗,由于两地渺远而无法见寄,徒然地怨那晴云分离,使者隐没。“碧云”这里借以写对于闺中人的怀思。由于香笺锦字,两处悠悠,碧云已合而佳人未来,青鸟杳然而音书全无。词人于此以铺叙写法表达两地分居、不见来信的怅怨,愈加显出“知安否”所包含的深沉挂念的分量。
“向风前懊恼”四句,转以想象之笔,设想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他想象妻子也许在风前月下,芳心懊恼,眉头紧皱,怎么也止不住那百无聊赖的愁思。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妻子深挚的爱情与痛苦的思念。
“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用质语绾合全篇。相思至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愈加愁苦,倒不如将此情交付给东流之水带去为好。
毛滂《
惜分飞》曾云:“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构思、手法与此相同。
这首词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用典极丰,而又不露痕迹,毫无堆砌罗列之感,显得贴切自然、浑然天成;另外全词六副对偶,也令人叫绝。
名家评价
《餐樱庑词话》评此词云:“张之潜《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景语亦复寻常,惟用过拍,即此顿住,便觉老发浑成。换头:‘玉容知安否?’融景入情,力量甚大。此等句有力量,非深于词,不能知也‘香笺’至‘沉浮’,微嫌近滑,幸‘风前’四句,深婉入情,为之补救;而‘芳心’、‘翠眉’,又稍稍刷色。下云:‘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盖至是不能用质语为结束矣。”
作者简介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诗学
白居易、
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
柳永、
秦观相近。词有《柯山诗余》,存词六首。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今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