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音
语音学术语
颤音,也称滚音,是某个柔软的发音器官在放松状态下受气流冲击产生的连续颤动的一类辅音。颤音通常是浊音。一个颤音通常颤动二至三个周期,也有可能达到五个,甚至在双辅音的情况下持续更久。颤音主要包括双唇颤音、齿龈颤音和小舌颤音,其中齿龈颤音最为常见。
颤音种类
[ʙ]
- 双唇颤音
双唇颤音不常见,大多数语言不作为独立音位处理。Kele语中有双唇颤音,如:[ᵐʙulim](脸)。双唇颤音不属于r类音。
[r]
- 齿龈颤音
齿龈颤音是最常见的颤音,见于俄语西班牙语亚美尼亚语波兰语意大利语瑞典语德语(部分使用者)、阿拉伯语挪威语冰岛语芬兰语马来语蒙古语土耳其语满语鄂伦春语锡伯语泰语维吾尔语邵语等语言。汉语大部分方言没有颤音,但吴语宣州片部分方言点以及湖北的中北部的一部分中原官话区和西南官话区里(即当阳、江陵,钟祥、京山一带)直至神农架北部地区,存在有齿龈颤音。
捷克语有两个齿龈颤音。其中一个发音时舌上抬,因此颤动时可以听到摩擦音,听起来像同时发出[r]和[ʐ],一般描写成[r̝]。古希腊语中存在清齿龈颤音。另外,捷克语中也存在音节性的齿龈颤音。
[ʀ]
- 小舌颤音
小舌颤音主要见于欧洲语言,如法语(现有擦音化趋向)、德语、北部意大利语、部分荷兰语方言、挪威语南部方言、瑞典语、阿兹特克语(一种墨西哥土著语言)等。在奥克语(部分使用者)中小舌颤音和齿龈颤音会形成最小对立体,如:如/ɡari/ (已治愈) 和 /ɡaʀi/ (橡树)。
小舌颤音也在其它语言出现,被患有语言障碍很难发出原来语种中齿龈颤音 的人使用。列宁在俄语中使用小舌颤音。
[ᴙ]
- 会厌颤音
会厌颤音非常罕见,暂时没有正式的国际音标符号,一般描写成[ᴙ]或[[ʢ]]。清会厌颤音可能被描写成[ʜ],见于海达语
颤音相关术语
颤音、闪音和拍音的联系与区别
颤音、闪音和拍音都属于r类音(rhotic sounds)(双唇颤音除外)。
颤音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定空气动力条件下,一个调音器官接触另一个调音器官而产生振动。声道中的某个柔软的调音器官接触另一个调音器官表面,形成缝隙,当气流量一定时,这一缝隙会重复开合动作。缝隙的大小和气流必须限定在严格的范围内。西班牙语单词perro中的rr就发舌尖-齿龈颤音。
闪音和拍音都只有一次短暂的持阻。但是闪音在发音过程中,主动调音器官(一般是舌尖)斜切向上,对声道产生一个刮擦的姿态,因此闪音又叫刮音。拍音发音时主动调音器官(一般是舌尖)垂直向口腔顶部移动。闪音存在于许多北美英语口音中,如water中的t;齿龈拍音在西班牙语中可以与齿龈颤音形成最小对立体,如西语单词pero中的r就是典型的舌尖-齿龈拍音。很多语言学著作并不区分闪音和拍音,国际音标中齿龈闪音和齿龈拍音都使用符号[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5 15:41
目录
概述
颤音种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