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德尼昭之战
清雍正十年在额尔德尼昭发生的战争
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军以突袭、追击和伏击等战法在光显寺(又称额尔德尼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一带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的作战。此战,令准噶尔部元气大伤,遂遣使与清廷议和。
战争背景
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傅尔丹侦知噶尔丹策零派重兵防御哈萨克,其境内兵力分散,是出战良机,遂于六月初九日兵分三路出击,留少量兵力继续筑城。虽然前期进兵顺利,却在六月二十日的和通泊(又称和通淖尔)遭遇战中被准噶尔军2万余人包围,激战数日后,几乎全军覆没,傅尔丹所统北路清军于“七月朔,得还科布多者二千人”,科布多驻防兵丁也全部撤回至察罕廋尔地方(今蒙古国乌里雅苏台南)。“和通泊之战”结束后,清军在北路遭遇重大损失。雍正帝令西路军出击乌鲁木齐。七月二十三日,岳钟琪进兵至距离乌鲁木齐二日路程的纳邻河地方得知对方早已逃离,遂撒回巴尔库尔城。此后,西路军在木垒筑城,以加强防御。清朝处于驻守防御态势,准噶尔则进入主动进攻阶段。
战争过程
噶尔丹策零取得“和通泊之战”的胜利后,进一步滋长了自己扩张的野心,率主力约 26000 人进攻喀尔喀蒙古各部,遇到喀尔喀蒙古各部抵抗,一度在鄂登楚勒受挫。由此,噶尔丹策零集中更多兵力,命小策凌敦多布率军3万向东进攻。
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噶尔丹策零亲率3万精兵,自额尔齐斯河(在今新疆境内)上游,取道阿尔泰山南麓,绕避察罕廋尔清军大营,潜至杭爱山厄得勒河(依德尔河)地区,企图攻掠喀尔喀首领哲布尊丹巴领地。策零等奉命率兵疾驰本博图山(乌里雅苏台东南)阻击。八月初,准噶尔军侦知策零西出,即突袭其塔米尔城(今车车尔格勒西南)牧地。策零途中闻警,回师驰救,率所部2万人(一说3万)乘夜绕道出山背向塔米尔逼近,黎明时督兵从山上突下,突袭准噶尔军营地。准噶尔军人不及甲,马不就鞍,仓皇向东南溃逃。清军追至喀喇森齐泊,激战二日屡捷。继追至杭爱山南麓,该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狭窄,光显寺横亘于中,大军不易通行。清军趁准噶尔军慌乱之际,设伏兵万余于山侧,又遣一部背水列阵,诱其往攻。旋佯败,弃甲沿河而走,待准噶尔军进入谷地,伏兵突起冲杀。准噶尔军顿时大乱,被击杀万余人,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对岸清军击于半渡,溺死甚众。噶尔丹策零率残部乘夜拼死突围,尽弃辎重牲畜塞满山谷,迟滞清军前进,自鄂尔浑河逃遁。经此一战,准噶尔部元气大伤。史载清军“奋勇前进,杀死贼兵万人,积尸如山,河水尽赤,贼夷乘夜逃奔,抛遗马匹牛羊器械不计其数”。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宁远大将军阿思海与都统达什率领满洲、察哈尔两千精兵,前往衮塔玛哈地方继续追击准噶尔残兵。虽然清朝军队在“额尔德尼昭之战”扳回一局,北路军又进至科布多,但总体观之,清朝与准噶尔双方互有胜负,均难以彻底将对方征服。
战争结果
“额尔德尼昭之役”结束后,准噶尔汗国元气大伤,噶尔丹策零因实力相差悬殊向清廷停战议和。清廷由于连年在西北地区用兵,军费给养消耗巨大,同样需要休养生息,故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主动遣使赴准噶尔汗国进行议和谈判,双方战事基本停止。经反复交涉,清、准双方于乾隆四年(1739年)达成协议,划定了各自的管辖范围,清朝军队逐步撤出,双方矛盾得以缓和,又进入了以政治、经济交往为主的时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7 13:10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战争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