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花山寺壁
北宋苏舜钦诗作
《题花山寺壁》是北宋诗人苏舜钦所写的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写作者游玩花山寺的感慨。诗人观其景而发感,“花木”需要精心修剪护养,而“野草”应勤除,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革新除弊的企望。
作品原文
题花山寺(1)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2)不见草纵横(3)。
栽培剪伐(4)须勤力(5),花易凋零(6)草易生。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2)繁英:繁花。
(3)草纵横:野草丛生。
(4)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5)勤力:勤奋努力。
(6)凋零:凋落衰败。
作品译文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名家点评
唐宋文学研究学者陈友冰评其:“诗中充分表露了作者对政治革新坚强的信念,以及对人民疾苦的真情流露”
作者简介
苏舜钦(公元1008年~公元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生于开封。中进士后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等。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他属于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后被邪恶势力所不容,被罢黜“除名”,闲居苏州。后又起用为湖州长史,不久病卒。
苏舜钦是与梅尧臣齐名的诗人,时称“苏梅”。他的诗多能揭露时弊,反映人民疾苦,抒写为国立功的抱负。感情激昂,气势豪迈,笔力刚健,语言朴素畅达。有些诗语言时嫌粗率。有《苏学士文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0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