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酌淮河水》是宋代诗人
戴复古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借对淮水的赞美来反衬作者对淮北沦陷地区恋念的感情,最后两句更写出作者对于当时活跃在淮河北岸的抗金军民的深切怀念,抒情细腻而深刻。全诗即景抒情,离意深沉,含蓄蕴藉,寄托了诗人的惆怅、悲愤和无限感慨。
南宋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写出了不少咏唱淮河的诗篇,借以抒发忧国之思和愤之情。诗人杨万里就曾这样写道:“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柔千方是远,中流以北是天涯。”戴复古这首诗,和杨诗一样,正如梅圣俞所说,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写客人游濠梁时的反常举动。濠梁在皖豫交界一带地方的淮河流域。游客到了此地,就像游子回到故乡;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对此水表现了无限的深情。三、四两句写频酌的原因。当时南宋国都在临安,地处国家东南沿海地区,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这是实写,诗中的“多咸”,其内涵决不仅如此。南宋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对金人妥协退让,纳币称臣,以求编安一隅,过其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多少有爱国思想的有识之士,对他们都极为痛恨和憎恶,以至对他们所盘据的美丽的西子湖畔也反感起来。连饮水也觉得味道不好。五、六两句,则又进一步写出淮河水为什么会那样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这是从视觉上写淮河的美,更重要的是从淮河水里体味出了浓厚的中原民族精神。看到淮河水,就像看到了中原的大好河山;饮了淮河水,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最后两句以告戒语气出之,写得极为沉痛。淮河作为界河,中流以北,便属于金国掌管。多少爱国的志士仁人,抗击金兵的英雄豪杰,他们为祖国被践踏,被分割而啼血落泪,东流的淮河水,里边搀入了许多中原父老的珠泪,完全不忍心汲取饮入腹中。
前边已谈到,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蕴。从表面看,是一首山水诗。其实是借频酌淮河水来抒发诗人的爱国激情。诗中“有客”的“客”,可以把他看做就是诗人自己。另外,北宋诗人两首有名的七绝:“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种客,独立东风看牡丹。”(陈与义《牡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即景抒情,离意深沉,含蓄蕴藉,寄托了诗人的惆怅、悲愤和无限感慨。而《频酌淮河水》的手法与上边的这两诗相似,从中人们可以看出南宋诗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共同特点。
当代作家
池北偶《历代讽刺诗选萃》:“淮河是南宋与金人占领区的边界,淮河以北沦陷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这首咏淮河水的诗,际上是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致力于收复失地。”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韩兆琦《 文史英华·诗卷》:“此诗透过对淮河水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对淮北失地的怀恋,对北方人民抗金斗争的敬仰,以及对统治者妥协苟安、不图恢复的怨愤。淮河流域接近中原,那里的人民在不断进行抗金斗争,与当时偏安的东南各处,情况大不相同。诗以客酌淮水起,将东南之水与淮水做对比,以“中原气”暗示淮河流域以及中原人民的反抗斗争。末以“莫向北岸汲”作结,突转之中,暗示出统治者的苟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损英雄泪”,反映了报国无门的悲哀,此用其意,则使人想到,有多少爱国英雄,对南宋望眼欲穿,泪洒江淮,丧身沙场,结句之中,令人感喟不已。”
戴复古,南宋著名的
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
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诗词格调高朗,诗笔俊爽,清健轻捷,工整自然。代表作为《柳梢青》、《洞仙歌》、《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