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环双锯鱼(学名:Amphiprion perideraion)是雀鲷科、双锯鱼属一种热带海水鱼类。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1.9-2.2倍。吻短而钝。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圆锥状。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锯齿;各鳃盖骨后缘皆具锯齿。体被细鳞;侧线之有孔鳞片32-43个。背鳍单一,软条部不延长而略呈圆形,硬棘Ⅸ-Ⅹ,软条16-17;臀鳍硬棘Ⅱ,软条12-13;胸鳍鳍条16-18;雄、雌鱼尾鳍皆呈圆形。体一至呈橘红色,各鳍淡色。头部及躯干部间具一白色窄垂直白色;体背由吻部沿背鳍基底延伸至尾柄另具一白窄带。
颈环双锯鱼最早由布雷克(Bleeker)于1855描述并命名为Amphiprion perideraion。属名Amphiprion源自希腊词“amphi”(意为左右两边)和希腊词“prion”(意为锯)。同义学名包括Prochilus perideraion Bleeker 1855、Amphiprion peridaeraion Bleeker 1855、Amphiprion perideraeus Bleeker 1855、Amphiprion rosenbergi Bleeker 1859、Amphiprion rosenbergii Bleeker 1859、Prochilus rosenbergi Bleeker 1859、Amphiprion amamiensis Mori1 966。
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1.9-2.2倍。吻短而钝。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圆锥状。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锯齿;各鳃盖骨后缘皆具锯齿。体被细鳞;侧线之有孔鳞片32-43个。
背鳍单一,软条部不延长而略呈圆形,硬棘Ⅸ-Ⅹ,软条16-17;臀鳍硬棘Ⅱ,软条12-13;
胸鳍鳍条16-18;雄、雌鱼
尾鳍皆呈圆形。体一至呈橘红色,各鳍淡色。头部及躯干部间具一白色窄垂直白色;体背由吻部沿背鳍基底延伸至尾柄另具一白窄带。
颈环双锯鱼主要栖息于
潟湖及
珊瑚礁区,栖息深度可达约38米。和
海葵具共生之行为,体表之
黏液可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行一夫一妻制。偶有与克氏海葵鱼同时出现,但无克氏海葵鱼的攻击性,而仅是紧依着海葵丛不离开。杂食性,以
藻类和
浮游生物为食。
国家地区: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中国(台湾、南沙)、斐济、关岛、印度尼西亚、日本、基里巴斯(吉尔伯特岛,凤凰城)、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瑙鲁、新喀里多尼亚、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东帝汶、汤加、图瓦卢、美国本土外小岛屿(豪兰贝克岛)、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雄性和雌性粉红海葵的成熟年龄范围为1.75-1.83岁。当它们成熟时,繁殖主要发生在4月到8月之间,但也可能发生在2月。该物种生活在具有严格统治等级的社会群体中。较大的鱼总是雌性的,第二大的鱼是雄性的。他们是这个群体中仅有的两个繁殖的个体。繁殖方式是雄性先熟,只有睾丸组织成熟。在某些条件下——雌性的死亡——睾丸组织退化,性腺变为卵巢,从而使鱼类避免自我受精。这对繁殖后代每年将通过外部受精繁殖几次,每年的产卵量估计为2000-4000枚。
颈环双锯鱼更喜欢把卵产在洞穴里,如果不提供倒置花盆或空心砖,很难让它们在暴露的岩石上产卵。它们的产卵过程很像
眼斑双锯鱼,也是将卵产在花盆内壁上,亲鱼会非常负责任地照顾卵,直到卵孵化。
可以用很小的水族箱来饲养这种鱼,如果你的水族箱足够大,可以饲养一大群。虽然它们不会成群地游泳,但打斗现象比其它小丑鱼要少得多。即便是混养个体很小的其它品种小丑鱼,颈环双锯鱼也很少欺负它们,它无疑是小丑鱼中最温良的品种。地毯海葵、紫点海葵、红肚海葵它们都可以接受,巨大的地毯海葵可以是好几对颈环双锯鱼的家。任何品种的其它小丑鱼都对颈环双锯鱼造成威胁,这种小丑鱼实在是太软弱了,而且个体也小。在和其它小丑鱼混合饲养时,要避免其它品种过大,并保证有充足的生活空间。如果在100升以下的水族箱中同时饲养白条双锯鱼和颈环双锯鱼,颈环双锯鱼将终日被追得狼狈逃窜。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