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拼音:lǐ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据已有古文字材料,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产生时代可能更早。古字形从页令声。领本义指脖子,脖子的位置与衣服的衣领位置一致,因此“领”引申表示衣领。由本义又可引申出“重要、首要、带领”的含义,由带领引申指接受,又引申为为人表率的人。
文字源流
“领”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未见记录。最早的古文字材料是战国时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文字(图2),它是由图1的小篆演变而来的。小篆的“领”是形声字,左部是声旁“令”,指示读音;右部是形旁“页”,“页”表意,表示人头。“领”字虽不见于西周金文和战国早期文字,但见于《
诗经》。如《小雅·桑扈》:“交交桑扈,有莺其领。”《
小雅》最早为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的作品,说明当时已经有领字。汉隶、楷书文字均由小篆演变而来,字形变化不大。
领的本义是指脖子,所以“领”从“页”。“引领而望”即伸长了脖子观望。脖子的位置正好与衣服的衣领位置一致,因此“领”引申表示衣领。这个意义现代也很常用。
脖子在人体中很重要,有桥梁的作用,而且位置靠前,和人的脑袋直接相连,“领”从而引申出“重要”“首要”“在前面”的含义。例如有“领袖”“领头”“领路”等说法。被领的人或事物是接受领袖者的意愿的,因此引申出“接受”的含义,例如“领会”“心领”“领教”等。再进一步引申就有了“管辖”“领土”“统率”的意思,于是就有了“统领”“领空”“领域”等等说法。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领、项、颈
“领”指脖子,引申指衣领。“领袖”原指衣领和衣袖,比喻为人表率的人,引申指领导人物。“项”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后部。 “颈”也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前部。“刎颈”指割脖子,自杀。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頁部】良郢切(lǐng)
(领)項也。从頁令聲。
说文解字注
【卷九】【頁部】
“(领)項也”注:按項當作頸。《碩人》《桑扈》傳曰:“領,頸也。”此許所本也,《釋名》《國語》注同。領字以全頸言之,不當釋以頭后,若《廣雅》:“領、頸,項也。”合宜分別者渾言之,其全書之例類皆然矣。衣之曲袷謂之領,亦不謂衣后也。《仲尼燕居》注:“領猶治也。”《淮南書》高注:“領,理也。”皆引伸之義,謂得其首領也。《龜策傳》用領爲蓮,異部假借。
“从𩑋,令聲”注:良郢切,古音在十二部。
广韵
良郢切,上靜來 ‖ 令聲耕部(lǐng)
領,理也。録也。《說文》:“項也。”良郢切。六。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部】 領
《唐韵》良郢切。《集韵》《正韵》里郢切。《韵会》里整切。并音岭。《说文》:项也。从页令声。《释名》:领,颈也。以壅颈也。亦言总领衣体,为端首也。《诗·小雅》:交交桑扈,有莺其领。传:莺莺然有文章也。领,颈也。《荀子·劝学篇》:若挈裘领。
又《广韵》:理也。《韵会》:方氏曰:承上令下谓之领。《礼·祭义》: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又《乐记》:领父子君臣之节。注:领,犹理治也。
又《仲尼燕居》: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欤。注:领,犹治也。
又《韵会》:统领也。《前汉·魏相传》:总领庶职。
又《广韵》:录也。刘公干诗:沈速簿领书。注:领,录也。
又楚官名。《左传·昭二十七年》:鄢将师为右领。
又晋官名。《晋书·职官志》:中领军将军,魏官也。
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二年》:樊顷子奉王以追单子及领。注:领,周地。《前汉·王子侯表》:蒲领侯嘉。又山道,与岭通。《前汉·严助传》:舆轿而逾领。
又《正字通》:受也。
又叶离贞切。音邻。韩愈《田氏庙碑》:嶪嶪魏土,婴儿弄兵。吏戎愁毒,莫保首领。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令”的第二笔捺改点。“令”窄“页”宽,顶部“令”高,底部“页”低“令”,第二笔点收于竖中线,第三笔点收于横中线,㇇(横撇)从横中线下侧起笔。“页”,首笔横从竖中线起笔,“ㄇ”的左竖在竖中线右侧,长撇撇尖伸向“令”下,与点笔收笔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