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skull)是致病菌侵入颅骨引起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头部外伤史,多为头部伤口受到污染或头部邻近部位感染灶蔓延引起,少数为通过血行播散所致。
病因
1.外伤或手术后伤口感染病原菌直接侵犯颅骨,或放射治疗、头皮撕脱致颅骨裸露而造成感染。开颅术后和外伤后骨髓炎的致病菌80%以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和肠杆菌属等。
2.感染可由鼻旁窦炎、乳突炎、中耳炎或长时间的头皮感染等直接侵犯颅骨。鼻旁窦炎引起者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耳源性感染病原菌常为铜绿假单胞菌,特别是在糖尿病或老年人中。
3.感染还可由菌血症造成的血源性感染、免疫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抗感染能力下降的疾病所致。
4.病原菌还有曲丝状真菌属。
临床表现
1.少有急性炎症表现,多见局限性慢性病变,部分可有慢性伤口窦道,颅底骨髓炎还可有受累脑神经麻痹的症状和体征。
2.急性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当表浅感染向深层扩散时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逐渐出现头皮下波动,引流有脓汁,或自行破溃排出脓液,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至有死骨排出;多数患者无发热,开颅术后感染多在术后1~2周发生。
检查
1.血常规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慢性期多正常。
2.颅骨X线
早期无异常,一般在感染后2~3周可出现病变区骨质透光度增加,范围逐渐扩大,形成边缘不整齐、密度不均匀的骨破坏,病灶可融合,破坏区可出现死骨,密度大,一般无骨膜及新生骨;慢性期表现为显著的骨质增生,局部骨硬化和增厚。
3.CT
可了解骨髓炎范围和有无颅内结构受累。
4.MRI(磁共振成像)
T1WI上正常骨髓的高信号变为与脑组织相同的等信号可诊断骨髓炎。
5.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
Te-MDP(放射性核素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在骨髓炎发生的24小时即可有骨髓炎局部高灌注;67镓对活动性病灶更敏感,对颅底骨髓炎诊断更精确。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局部伤口的红、肿、热、痛和化脓即可诊断,颅骨平片和其他神经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颅骨骨髓炎的诊断。
鉴别诊断
1.黄素瘤
颅骨呈地图状骨破坏,边缘锐利,少有骨质硬化。
2.颅骨肿瘤浸润或转移瘤
多呈骨质破坏,无坏死骨和脓腔。
3.颅骨结核
骨质破坏边缘锐利、硬化增生少,死骨少。
治疗
1.外科彻底清创和清除死骨,联合使用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骨髓炎更需足量、足时抗炎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至少6周,口服8周以上,尤其是颅底的慢性骨髓炎。
2.一般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的改善,血沉恢复至正常水平和镓连续扫描恢复正常等指标来判断治疗效果。
预防
1.尽早根治鼻旁窦炎、中耳乳突炎等原发感染灶。
2.头部污染的伤口应尽早清创,常规手术应缩短剃头至手术的时间间隔,术中应严密缝合硬脑膜以避免脑脊液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不应晚于切口前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