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锡九(1885-1916),学名振黄,号汰白,江苏省淮安府阜宁县花园头(今射阳县阜余镇)人。爱国志士。自幼严受家庭教育,垂通经史,稍长兼工翰墨。18岁考入江宁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进江南高等学堂后,由赵伯先引导,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成功,顾锡九辍学任镇军第一支队军法官、镇军秘书长、中央演讲团演讲员。因其为辛亥革命、讨伐袁世凯大造舆论,影响深远,孙中山曾亲书“苦口婆心”匾额赠予顾锡九。民国8年(1919)4月16日,顾锡九与伏龙等18名爱国志士在南通做策反工作时,惨遭袁世凯爪牙杀害,时年31岁。
顾锡九(1885-1916),学名振黄,号汰白,阜宁人。爱国志士。自幼严受家庭教育,垂通经史,稍长兼工翰墨。18岁考入江宁学堂,受到改良主义和实业救国思想的熏陶。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进江南高等学堂后,由赵伯先引导,加入同盟会。逾三年,考入两江法政专修科,与淮安人周实丹、阮梦桃等名士秘设机关,广罗同志,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为取消帝制实现共和作革命鼓动工作。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成功,顾锡九辍学任镇军第一支队军法官、镇军秘书长、中央演讲团演讲员。他提出,革命力量须集中,形势相衡,又须互为策应,庶广袤之点线面浑一而不棼,往者区宇南北,实分崩离析之造端,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位漕运中枢,乘时易帜,则幽燕闽粤,三边川滇,山鸣钟应,可以容论治,扬我天声。”献策被采纳后,他立即回淮安与周桂玉、阮玉麒共同召集人马,袭清军营,夺枪起义,光复淮安。由于他们误用旧清贼将姚荣泽(原邑令),导致起义失败,顾亦险遭捕杀。此时,臧在新已率北伐军打下淮城。在群众引导下,臧于蒲荡中找到了隐藏的顾锡九,随即聘为秘书长。民国元年(1912)冬,顾回籍省亲,被推举为国民党阜宁县支部长。民国2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通缉爱国志士,顾不畏所惧,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民国3年,顾加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的中华革命党。是年秋,奉命回到上海做新闻工作,任《爱国日报》、《爱国晚报》、《爱国月报》等报刊编辑、主编。因其为辛亥革命、讨伐袁世凯大造舆论,影响深远,孙中山曾亲书“苦口婆心”匾额赠予顾锡九。
民国8年(1919)4月16日,顾锡九与伏龙等18名爱国志士在南通做策反工作时,惨遭袁世凯爪牙杀害,时年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