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谭
三国时东吴太常
顾谭(205年—246年),字子默,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东吴太常,顾邵之子,丞相顾雍之孙。
人物生平
顾谭少年时和诸葛恪张休陈表同为太子孙登的学友。而顾雍因为高见卓识,特别受太子看重。位在太尉范慎谢景、羊衟之上,从中庶子转任辅正都尉。
赤乌年间,他替代诸葛恪为左节度。每次审阅账簿,未曾下筹计算,只靠屈指心计,就能全部找出其中错谬之处,手下官员们由此很佩服他。加任奉车都尉。顾谭刚刚进入官府时,上书陈述事情,孙权弃餐称赞,认为他超过了徐详孙权鉴于他的才能,对他极为厚待,多次受到赏赐和特别召见。
薛综为选曹尚书时,坚持让位给顾谭,说:“顾谭思虑精细行事慎密,通贯道义,晓达微情,才华照人,德孚众望,这些确实不是我赶得上的。”后来顾谭终于替代了薛综。祖父顾雍去世几个月后,顾谭被任为太常,接替顾雍兼理尚书事。
当时鲁王孙霸深受恩宠,与太子孙和齐名抗衡,顾谭上疏要求明辨嫡庶之分而与孙霸交恶。当时长公主孙鲁班的丈夫卫将军全琮之子全寄正为孙霸的宾客,也因此和顾谭有隙。
241年芍陂之战时,顾谭的弟弟顾承张休都北征寿春,全琮当时为大都督,与魏国将领王凌大战于芍陂,战事不利,魏兵乘胜消灭了五营将秦晃的部队,张休、顾承奋力抗击,终于制止住魏军的进攻。当时全琮的儿子们全绪、全端也同样为军中将领,他们乘敌军被制止住后就出兵攻击,王凌军队因此退却。当时论功行赏,认为使敌军停止进攻的功劳大,使敌军撤退的功劳小,故张休、顾承一道被升为杂号将军,全绪全端只升为偏将而已。全琮父子对顾谭更为嫉恨。
全琮父子多次说在芍陂之役中张休、顾承与典军陈恂串通一气,因此陈恂故意添油加醋增添了许多功劳。顾谭也因为连坐下狱。孙权因为顾谭的缘故,始终没有做出决定,想让顾谭道歉而释放他。等到大会时,为这件事询问顾谭,顾谭不道歉,回答道:“陛下,谗言其兴乎!”有关官吏奏称顾谭诬陷毁谤,对国君大不敬,依法应该处死。孙权看在顾雍的份上,没有实行。
顾谭最终被流放到交州。他幽居发愤,撰作《新言》二十篇。其中《知难篇》即用来自我哀伤。他被流放两年,于四十二岁时,在交阯去世。顾谭一生为人节俭,从他任太常、录尚书事以来,直到被徙交州,家无私积,奴婢不满十人。
家庭成员
祖父
顾雍,东吴丞相
父母
顾邵,东汉豫章太守
陆氏,陆骏之女
轶事典故
顾谭为太子孙登宾客时,孙登命侍中胡综作宾客名目,胡综写道:“才智杰出高超出众,超越同辈的,就是诸葛恪,细致严密把握时机,通晓幽玄之理;探究精微的境界的,就是顾谭,思辨精炼。才识宏大畅达,言能解结,就是谢景。研究学问,审察细微,与游夏同等,就是范慎.。”
羊衟反驳胡综道:“元逊才高却疏漏,子默精明却残忍,叔发善辩而浮躁,孝敬博学却狭隘。”羊衟所说皆有道理,最后却因这话受到四人责难而疏远。后四人都败落,吴人都说确有征兆。
史籍记载
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
历史评价
薛综:“谭心精体密,贯道达微,才照人物,德允众望,诚非愚臣所可越先。”
孙登:“顾谭通敏有识断,入宜委腹心,出可为爪牙。”
羊衟:“元逊才而疏,子默精而狠,叔发辨而浮,孝敬深而狭。
陆机:“谭以清识绝伦,独见推重。自太尉范慎、谢景、羊徽之徒,皆以秀称其名,而悉在谭下。”
胡综:“精识时机,达幽究微,则顾谭。”
陈寿三国志》:“谭献纳在公,有忠贞之节。”
吴书》:“雅性高亮,不脩意气,或以此望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3: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