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希佳(1941年4月—2023年3月21日),浙江嘉善人,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数学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各种著作60多种,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10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5项,并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顾希佳,1941年生,浙江嘉善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各种著作60多种,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10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获鲁迅文学艺术奖,《东南蚕桑文化》获杭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
迄今已出版《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西湖竹子词》、《龙的传说》等古著26种,其中《东南蚕桑文化》获杭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被认为填补了国内蚕桑文化研究的空白;《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获山花奖理论著作二等奖;《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合作)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任
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马头娘及其深化神话》获《民间文学论坛》二届银河奖;《从骚子歌看吴越民间神灵信仰》获《民间文艺季刊》首届飞鹰奖。发表小说、
散文等各类文艺作品400多万字。
1992年,调入杭州师范大学。曾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有:《东南蚕桑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1,获杭州市社科一等奖;《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获浙江省政府鲁迅文学艺术奖、山花奖学术著作二等奖;《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获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民间故事史》,杭州出版社,2008,获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六卷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获浙江树人出版奖,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获山花奖学术著作入围奖;《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执行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获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浙江民俗大典》(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2月7日下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浙江省文化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顾希佳应邀来到
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作题为“非遗视野下的宁波商贸习俗”的专题讲座,呼吁社会各方重视对于宁波商贸习俗的整理与研究。
2009年3月1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顾希佳研究员应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院长柳国庆教授邀请,前来为我院教师作为期两天的课题申报指导,受到我院广大教师的大力欢迎。顾先生首先为我院2009年准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教师作个别的指导。他根据我院教师申报课题的方向,从题目到内容,从申报书的填写到评委们可能产生的疑问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精心指导,为我院教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第二天,即3月2日下午3点至5点,顾先生又为我院部分教师作了一场关于课题申报的座谈会,座谈会由楼建华副院长主持。座谈会上,顾先生用自己的经历和切身体会向在座的教师讲述了申报国家、省(部)级课题的有关问题,以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对我们的中青年教师,他特别提出了要找好自己的学术方向,关注社会,留意前沿学科,要多视角观察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要多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各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他说,
绍兴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你们在上虞,既可做
上虞的,也可做
嵊州或绍兴的,只要能深入社会,多做一些调查工作,研究的方向一定会越来越多、思路也会越来越清晰。同时,他告诫我们的中青年教师一定要立定志向,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追求下去,这才是做学问的“真谛”。申报课题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失败并不等于没有研究意义或价值,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总会有成功的一天。顾先生的讲话,为我们广大中青年教师树立志向和信心,以及应如何做学问、做课题,上了十分生动的一课,也为我们不少教师指明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日前揭晓,我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顾希佳所著的《
浙江民间故事史》喜获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山花奖”是由
中国文联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从1999年首届颁奖活动举办以来,“山花奖”为抢救与保护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