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古称逢义山、石门山,位于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北端,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5千米的寺口子河北岸,为
六盘山余脉,
清水河支流中河绕南,西麓建有
寺口子水库,面积1.3平方千米。
位置境域
须弥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北端,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5千米的寺口子河北岸,清水河支流中河绕南,西麓建有寺口子水库,面积1.3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地质
须弥山出露地层为白垩系和第三系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新构造运动从间歇性上升为主并辅以地震,使地块上升、崩塌、滑坡受风化、雨蚀、重力及寒冻等外力作用,形成了丹崖、丹峰、怪峰等景观。
地貌
须弥山属六盘山余脉,位于黄土高原,为丹霞地貌,地貌为石质山地、丘陵和丘间平地,以山地为主,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砾岩及页岩构成,海拔约2003米,主峰海拔2109米。
气候
须弥山属温带半干早气候区。因受山地的影响,雨量较多,年平均降雨量450~800毫米,年平均气温4~6℃,>10℃积温1600~2400℃,年均干燥度1.01~1.16。
植被
须弥山山上松林密布,现以散生油松为主,主要建群树种有油松、杜松、山桃、红柳、沙棘、丁香等数十种,其中杜松为原州区特有珍稀树种。植被为山地森林草原,山地阴坡以虎榛群落为主,阳坡以茭蒿群落为代表,丘间平地以千草原长芒草群落为多,油松散生石窟周围山地的沟洼里。
土壤
须弥山土壤以新育土为主,占总面积的52.6%,其次为石质土、新积土等。
资源状况
生物资源
须弥山共有种子植物184种,隶属于52科133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49科127属180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与寒带地区的植物,主要有蓬子菜、画眉草。如田旋花、狗尾草等杂草。没有特有成分,只生长中国特有成分的植物,如知母、地构叶、虎榛。须弥山有一棵500年古榆树“鳄鱼拜佛”。
旅游资源
须弥山建有
须弥山石窟风景名胜区,有须弥山石窟、须弥山博物馆等景点。
须弥山博物馆是中国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5550平方米,布展面积4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5个展厅和3个独立展厅。
历史文化
地名来源
须弥山古称逢义山、石门山,以梵文“苏迷卢”转音得名,意为“妙高”“安明”“善积”等。印度传说中为佛教名山,高200多万里,其上为上天帝释所居之所。据史料看,宋代已有须弥寨,须弥寨应该是因了须弥山而来的。因此,须弥山之名最晚也当始于唐代,相对确凿年代,应在须弥山大佛开凿之后。到了唐代末年,须弥山之称已约定俗成。明代《万历固原州志》在记《重修圆光寺大佛楼记》碑文里,已直呼“须弥山”之名。
军事文化
须弥山地区自古以来是边陲要冲,塞上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突厥纵兵从木峡(今海子峡)、石门(今寺口子)两道来寇”,可见隋朝时就在须弥山地区设置了石门关。唐代宗广德元年“原州以北石门被吐蕃占据”,大历八年“移(郭)子仪大军居泾,以为根本,分兵守石门(今寺口子)、木峡(今海子峡)、陇山之关”,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吐蕃内乱,将原、秦、安乐三州及石门、木峡、六盘、制胜、驿藏、木靖、石峡七关归还唐朝。须弥山石窟第5窟后壁和第105窟北壁西侧皆有是年题刻。
夏时期筑平夏城以守之,明朝因黄铎守城而得名黄铎堡城,即今黄铎堡古城。在须弥山地区仍留有石门关遗址、毛家台子古城、羊圈堡古城、黄铎堡古城等遗迹,表明此地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军事文化因素明显,在抗击边疆少数民族入侵,保卫内地和平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物古迹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现存石窟160多个,造像1000余尊,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连绵两千米的八座山峰上。1982年,须弥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文
须弥山有唐、宋、西夏、元、明各朝代的题记30余则,壁画近10处,有明代的壁刻3通。
民风民俗
2016年5月14日,由自治区旅游局、市政府主办,宁夏六盘山旅游管委会、原州区政府和市旅游局承办的第十二届宁夏六盘山山花旅游节暨“丝路原州·魅力须弥”民俗文化旅游节,在须弥山开幕,8万多人齐聚须弥山赶庙会、赏美景,体验民俗风情。
神话传说
相传须弥山上原来只有一个二佛,二佛随山形凿就,高达十九米,造型雄伟,驰名千里,来这里烧香敬供的人一年四季不断。有个远方的大佛自认为天下最高大,来到须弥山,却发现二佛坐着都比他高半截。这时,二佛睁开了双眼,平视前方,沉着自若,不露一丝表情,而大佛却被惊得迈不开步了。于是,大佛就这样留在了二佛的右边,成了今天微张着口,垂着手,两眼呆直地望着二佛的样子。又过了一段时间,远方的三佛来到了须弥山与二佛较量,还没有走到二佛跟前,在山沟里就看见了二佛那高大威武的身躯,顿时惊得面目全非,“扑通”一声坐在沟里,再也不能动弹了。这就是今天看到的山沟里的三号窟中只有个大体塑形,而没有面目的三佛。
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石,听说了三个佛的故事后,也很想到须弥山瞻仰游览一番。他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刚刚走到山脚,就被二佛的高大形象惊得抬不起脚,于是就留在须弥山二佛脚下的山跟前,并成了须弥山的开山钥匙。
保护研究
价值意义
须弥山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古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须弥山以其独特精美的石雕艺术取胜,成为中国十大著名石窟之一。
生态保护
2010年以来,原州区修缮须弥山石窟景区附属设施同时,围绕景区周边板块地貌,连续三年组织1500多名干部职工完成景区周边绿化2.25万亩,栽植乔灌树木200多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