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生
张经纬导演纪录片
《音乐人生》是由张经纬执导,黄家正主演的纪录片。
剧情简介
黄家正是一位年仅17岁的音乐天才。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家境富裕,让他在物质生活上不虞匮乏。11岁那一年他赢得香港校际音乐节钢琴组大奖,也获得去捷克和当地专业乐团合作演出以及录制贝多芬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机会。对于这样的人生他却开始产生疑问, “为什么要演奏音乐?”和“人生就只有音乐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他小小的脑袋中层出不穷。
今年他17岁了,就实际音乐成绩而言,例如奖项以及演出机会,他没有太大进展,其中有两年他更停止了钢琴演奏。他有时不快乐,这不单单就一个功利层面而言,黄家正所思考的不止于此。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以上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音乐原声
(以上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在香港,有一年一度的学校音乐节,涉及各种乐器和所有音乐学童,他们会在几十个地方同时比赛,比上几个月,成绩优异的孩子可以获得加分,成为进入名校的跳板。这个比赛在香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对整个香港的音乐教育有深远影响。
2002年,导演张经纬从纽约回港,在香港听了一个很大型的音乐比赛,开始想拍一部关于音乐节的纪录片。当年获得好名次的孩子一共有13个,张经纬和他们聊了之后,从中选择了3个人开始拍摄,黄家正是其中之一。3人中他年纪最大,已经快11岁了,另一个男孩6岁,还有一个女孩10岁,她在香港已经相当有名。张经纬当时获得一个机会和KJ一同去捷克。本来机票是张经纬的老师的,他临时有事去不了,就改了张经纬的名字。于是,就有了影片中KJ在捷克表演和在后台采访的那一段。
拍摄了一段时间后,导演想过要不要把影片剪辑出来,一开始的想法是3个孩子的故事平均分配,每人一段。但考虑了一阵,觉得没有很好的主题和热点,加上手头又有其它事,热情和动力都减退下来,于是这片子就被搁置在一边。这7年中,期间依然有和采访对象接触,例如听他们的音乐会等等。张经纬也时常在一些场合遇到KJ,但并没有在专门拍他。可是,他11岁时在后台讲的那些话,却一直横亘在导演的心里,导演始终在找个机会去完成他的故事。
2007年11月,拍完了《歌舞升平》之后,张经纬又到KJ家里访问了他,发现他完全没有变。尽管他的父母离婚了,搬家了,他也长大了,但他思考的问题和对人生的执着追求一点也没有变。把两段采访对照起来看,发现他提出的问题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当时张经纬就决定要做这个片子,但因为自己也是学音乐的,仍然担心会太主观。于是把KJ11岁时的资料素材去拿给许鞍华导演看。2008年张经纬又重新开始了对黄家正的拍摄,这时主角就变成他一个人了。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黄家正离开香港去了美国,那时他还没有读完预科。导演觉得他的人生将要开始新的一章了,因为黄家正跨越了香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level,所以影片就此结尾。至此,这部用了6年、花费9万元的电影拍摄完成。
影片评价
《音乐人生》选材独到;导演功力不凡,用导演细腻和精准的交叉剪辑手法,让少年“黄家正”和青年“黄家正”跨越六年时空交相呼应,强烈的对比仿佛给影片赋予了一种时间的魔法;极富启发性(南方都市报吴淳评)。
《音乐人生》并不是一部关于天才如何成长或者如何培养天才的作品,而是深入到天才的成长过程与内心深处,挖掘出不为人熟知的一面。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并非单纯地采用了一般纪录片的时间或空间化的叙事方式,而是借鉴了剧情片的叙事技巧,以黄家正的内心变化为主线,加上不断形成对比性的细节,综合性地将看似片段式的人生片刻串联起来,形成一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潮迭起的影片。与其说,《音乐人生》是一部关于天才的成长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一个自傲的偏执少年的内心成长戏;而导演张经纬的华彩之处,就在于将此前追踪制作的纪录片题材与片段,采取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缓缓地舒展,并最终结束于黄家正对于父亲的直接质疑,加上其借鉴特吕弗的名作《四百击》的结尾镜头方式,留给观众深思(东方早报评)。
《音乐人生》虽然是纪录片,但煽情指数不亚于剧情片(信息时报评)。钢琴少年主题非常吸引观众。结构层次分明,表现出香港中产价值观的疮痍满目,音乐天才个人的孤寂反叛心迹令人感叹(香港电影评论协会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2:54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演职员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