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淮,1960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细胞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
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60年,韩家淮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
198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199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2007年,担任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1年11月—2007年7月,兼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2007年8月,在厦门大学做全职教授,并兼任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
201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2013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8月—2020年4月,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2018年9月,担任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韩家淮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通路以介导不同的生物学反应。p38信号通路是细胞内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它在许多生物学反应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发育、分化、衰老、凋亡、免疫反应及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韩家淮领导的实验室在p38信号通路的研究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参与调控细胞的生存和死亡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韩家淮课题组用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细胞反应为模型,研究炎症反应和细胞坏死。他们发现蛋白激酶RIP3在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中起关键作用,在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研究上,贡献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验证了细胞程序性坏死在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HSV)、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2021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网站显示,韩家淮已在世界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8篇,其中11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6篇为通讯作者),46篇发表在Cell和Nature的姊妹杂志上(27篇为通讯作者),论文被他人引用34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率2300余次,H-index为90。
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韩家淮和厦门大学副教授陈鑫团队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发表了题为《RIP1-RIP3信号枢纽的马赛克组成及其在细胞死亡中的调节作用》的文章。他们借助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术“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首次揭示了“坏死小体”在细胞中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其对细胞死亡的决定作用,为相关人类疾病治疗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人才培养
2012年,韩家淮指导博士生张端午的毕业论文《RIP3作为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相互转换的分子开关的发现及机理研究》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以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韩家淮是先天性免疫信号传导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在信号传导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评)
韩家淮在细胞程序性坏死领域的杰出工作,为中国在此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厦门大学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