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乐然
政治活动家、人民艺术家、革命烈士
韩乐然,1898年生于吉林省延吉市龙井村一个朝鲜族农民的家庭。是我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人民艺术家,被中国作家兼社会活动家盛成赞誉为“中国的毕加索”。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被党组织派往奉天(今沈阳)为党的筹建做准备工作,后又被派遣到黑龙江等地,是东北早期建党领导人之一。
人物生平
韩乐然(1898—1947),初名光宇,吉林省延吉县(今龙井市)人,杰出的朝鲜族政治活动家、人民艺术家,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毕加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内最早的朝鲜族党员,又是东北早期建党领导人之一。
自幼酷爱绘画艺术。1920年去上海,考入刘海粟主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3年底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被派回东北工作,先到奉天创办了私立美术学校,以教授美术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并与梅佛光一起组织了启明学社,为国民党的外围组织。为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出过力。1925年8月离开奉天来哈尔滨,以普育中学(即哈尔滨第三中学)美术教员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在普育中学发展傅天钧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底,离开哈尔滨去齐齐哈尔。之后去苏联学习,然后去法国、英国、瑞士、荷兰和意大利写生、绘画。1937年回国后,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投身于敦煌艺术的挖掘、保护工作。1946—1947年在新疆考察佛洞壁画。决心建立一个西北艺术博物馆。他把传统文化与艺术相结合,把绘画与考古融为一体,创作了大量摄影、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散失,部分珍藏在中国美术馆。不幸于1947年7月30日,飞机失事牺牲。全国解放后,被追认革命烈士。
人物故事
自幼酷爱绘画
韩乐然,朝鲜族,原名韩光宇,1898年出生于延吉县龙井村(龙井市)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韩乐然进入反日志士在龙井村创办的“瑞甸书塾”读书,后来进入“龙井官立学校”学习。
韩乐然自幼酷爱绘画,放学后,除了做家务就是画画。他见什么画什么,同学、老师、牛车、小河、花草、大树等等,都是他的描画对象。开始,父亲还很高兴地看儿子画画,可是后来,见儿子太着迷,就说:“将来画画不能出庄稼,不能当饭吃。”再不许他画画了。于是,韩乐然便常常跑到村外,在沙土地上画画。
1914年,韩乐然小学毕业后,当上龙井电话局话务员;不久,又应招当上海关事务员。1919年,韩乐然积极参加了在延边爆发的“三·一三”反日运动。运动被镇压后,韩乐然到苏联寻求革命真理。
举办个人画展
1920年,他回到上海从事革命活动,并坚持画画。1921年3月,韩乐然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接受美术专业教育。1923年,韩乐然到苏州一带写生,并将写生作品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不久,他组织成立了“青年画会”,开展进步的美术活动。
1922年,韩乐然结识了蔡和森。1923年年底,韩乐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韩乐然从“上海美专”毕业后不久,受党的派遣,赴奉天(沈阳)筹建东北党组织。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党组织通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介绍韩乐然到“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受到青年会学生部总干事阎宝航热情接待。在阎宝航帮助下,韩乐然以个人名义举办了画展,获得了极高评价,并通过各种活动,扩大了社会交往,引起奉天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重视,提高了社会声望。
出任美校校长
不久,经奉天省教育厅批准,在友人支持下,韩乐然创办了东北第一所美术学校“奉天美术专科学校”。韩乐然任校长,聘请了上海“美专”同学鲁少飞、欧阳予倩等人为教员,向学生系统教授绘画技法和理论,传达爱国思想。
1925年下半年到1929年,韩乐然以中学美术教员等身份,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从事秘密革命工作,进行艺术创作,促进了东北地区近代美术的发展,为党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韩乐然引导下,画家们创办了一个以讽刺画为体裁的《大亚画报》,刊载一些以反帝、反封建军阀为内容的美术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韩乐然的支持下,欧阳予倩等人还编演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回家之后》、《少奶奶的扇子》等话剧,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在与“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会员的接触中,韩乐然发现,做文书工作的苏子元是个有进步倾向的青年,而且还发现,“奉天基督教青年会”能成为一个极好的交通站,因为这里来往的信件不受检查。于是,韩乐然通过上海的党组织,不断寄来《向导》、《中国青年》等一些进步书刊。苏子元将这些刊物发给一些进步青年阅读,从而使更多的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组织学生请愿
1925年年初,党组织派韩乐然去苏联学习。韩乐然从苏联回到奉天后,美术专科学校已被奉天省教育厅接管,韩乐然只好到奉天第一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韩乐然和任国桢、苏子元等人一道,组织奉天各大、中学校的学生,声援上海各界人士反帝爱国运动。当年6月10日,奉天各界学生联合起来请愿游行,要求当局支持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广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奉天各界的热情支持。在这次学生运动中,韩乐然以组织学生绘画为名义,把学生组织起来,为联系各校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起到很大作用。
1926年1月,韩乐然被党组织调到哈尔滨,以美术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韩乐然在哈尔滨一直工作到1928年年末,后又到齐齐哈尔从事革命工作。1929年年末,韩乐然又被党组织调到上海工作。
留学法国深造
韩乐然回到上海,征得党组织的同意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1年,韩乐然考入了巴黎卢佛尔艺术学院学习,之后,又到荷兰、比利时、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写生。受到“新印象派”影响,韩乐然奠定了深厚的绘画基础,创作了大量的油画和水彩画,并多次举办展览,得到当地的名人赏识,各大报纸相继刊登文章,介绍韩乐然及其美术作品。
韩乐然还参与组织了很多爱国艺术活动。1932年,在巴黎与刘开渠、唐一禾、常书鸿等人一道,发起成立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通过国内刊物《艺风》,发表文章和美术作品,向读者介绍西方美术。1934年,他又联合其他人发表了《中国东北四省留法同学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
回国参加抗战
1937年10月,韩乐然和一些留法、留德同学,陪同杨虎城将军乘轮船回国。
回国后,韩乐然被党组织安排在武汉的“东北抗日救亡总会”,负责宣传和联络工作。他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巨幅油画《全民抗战》、《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消灭日本帝国主义》。
通过路易·艾黎、斯诺、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韩乐然将拍摄的大量抗日照片发往国外,进行国际宣传。1938年11月,韩乐然随郭沫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第三厅作家艺术家访问团,到延安访问。在延安女子大学,韩乐然作了《关于抗日时期民族艺术文化》讲演。同年,他被派到李济深领导的“国民党战地委员会”任少将指导员,从事抗日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
1938年4月,跟随“东北抗日救亡总会”一道,韩乐然撤到重庆,结识了“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刘玉霞女士。两人志同道合,最终结为伴侣。
1940年,韩乐然去晋南战地视察返回时,在陕西宝鸡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逮捕,先后被关押在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和西安“特种拘留所”。在狱中,韩乐然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机智地与敌人作斗争。1943年年初,党组织通过李济深和东北人士的多方努力,将韩乐然营救出狱。
研究石窟艺术
出狱后,韩乐然在西安举办了个人画展。期间,他结识了革命青年、后来成为我国著名艺术家的黄胄。在黄胄陪伴下,他们由宝鸡到华山,再到八百里秦川写生。与此同时,韩乐然教授黄胄绘画知识,对黄胄一生的美术事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1944年,韩乐然偕妻女赴西北写生,并秘密从事西北地区高层的统战工作。他的足迹遍布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描绘当地风物,关注民众生活。他对敦煌石窟、克孜尔石窟艺术进行了深入考察,在克孜尔石窟艺术的研究上,做出开创性的工作,首创以油画、水彩等西洋画技法,临摹壁画。
这一时期,韩乐然创作了大量作品,并在兰州、迪化(现乌鲁木齐)等地举办了十多次画展。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使石窟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到社会的认识;另一方面艺术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飞机失事罹难
1946年4月,韩乐然去新疆考察。他经吐鲁番到达古高昌国遗址,接着又去克孜尔千佛洞进行考察。这里,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在中国的艺术家中,韩乐然第一个对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了系统的编号、整理、记录,为中国艺术史做出了贡献。
同年夏天,韩乐然开展统战工作,先后对国民党的上层要员陶峙岳、张治中、赵寿山等进行宣传,为后来和平解放新疆作出了贡献。
1947年春,韩乐然再次去克孜尔千佛洞考察。完成考察任务后,韩乐然回到乌鲁木齐,举办了一次画展。 1947年7月,正当韩乐然怀着挽救和发扬民族艺术的赤子之心,准备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考古和艺术事业时,不幸在乘坐国民党军用飞机,由迪化(乌鲁木齐)飞往兰州的途中遭遇空难,英年早逝。新中国成立后,韩乐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53年,韩乐然夫人刘玉霞,把他的135幅代表作品捐赠给国家,其中水彩画85幅、素描9幅、油画41幅,均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评价韩乐然时说:“他是一座文化宝库。”
韩乐然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解放奋斗的一生,他为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踏遍了祖国的东北、西北和中原大地,竭尽了毕生的精力。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5: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