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莲司,全名为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
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在中文资料中普遍称为韦莲司。她是
胡适1914年6月在美国
纽约康奈尔大学结识的女性朋友。是
康奈尔大学一位教授的女儿。在此后48年的岁月中,
胡适因受韦莲司的影响而获益甚多,其生平
事迹也因有了与韦莲司的交往而显得更加
丰富多彩。
人物经历
韦莲司(
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美国人,(1885-1971)。
胡适终生女挚友,是
康奈尔大学一位
地质学教授的女儿。1914年6月与胡适在美国
纽约康奈尔大学结识。在此后48年的岁月中,一直作为
胡适的
粉丝和女友而终生未嫁。
胡适挚友
胡适成年后的50年中,有26年又7个月在美国度过。无论他在大陆、
台湾还是美国,年长他5岁的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MissEdithCliffordWilliams)始终与
胡适保持着超越夫妻层面的
思想感情。
在
周质平对
胡适的研究中,一大批重要的文件都出自中国大陆。
台北“
中央研究院”
胡适纪念馆,向他提供了由韦莲司从美国寄去的
胡适致韦莲司信件、电报200多件,及韦莲司致
胡适函近20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也向其提供了百余件韦莲司致
胡适信函。
胡适的家于1946年搬到
东厂胡同1号,这里正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高大的办公楼,胡适研究会会长
耿云志告诉记者,近代所向
周质平提供的信函就是从这个院子里发掘出来的。
唏嘘的爱恋
韦莲司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所认识的女性朋友。在
绮色佳的湖畔月下,常常留下胡适与韦莲司流连忘返的身影。他们在一起热烈地探讨许多问题,韦莲司对胡适的思想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吾自识韦女士以来,生平对于女子之见解为之大变,……今始知
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
自由能独立之女子。”胡适对韦莲司的人品与学识非常欣赏,他曾以“高洁几近狂狷”许韦莲司,而又以“傲骨狂思”自许,可见他与韦莲司在心灵上是和谐相通的。
韦莲司是胡适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从精神世界走得如此之近的女人,这是一个新奇粲然而又令人怦然心动的世界,年轻的胡适,真的被打动了,他象每一个走进朦胧
初恋季节的青春少年,情绪变得纤细而又多愁善感。
朝夕相处的情侣,一次小别,也能让人不胜惆怅。“上周四的夜晚,我深感怅惘,寒风吹落了窗前所有的柳条,竟使我无法为一个远去的朋友折柳道别。”
胡适虽然留学出洋,接受大量的西方思想与文化,但他在内心情感的
表达方式上,还是浸淫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他的
折柳赠别,不经意间便流露出浓郁而古老的东方情结,可以说他的骨子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与韦莲司发乎情,止乎理,长达五十年的相思相望。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第一代启蒙知识分子,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承传者,继往开来的领袖人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倡个性解放,
婚姻自由。胡适在五四时期写的第一个白话剧本《
终身大事》就是宣传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反对
包办婚姻。但是胡适却在个人的终身大事上,遵从了“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在胡适身上,体现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作为历史中间物的
双重人格和心理行为的历史
逆差。
胡适在出国留学前,母亲早已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未婚妻
江冬秀是一个不甚识字的小脚女人。胡适曾对韦莲司谈到过自己的未婚妻:“她(指江)对我的思想全然一无所知,因为她连写封短短问候的信都有困难……我早已放弃让她来做我知识上的伴侣了。这当然不是没有遗憾的。”胡适对自己的婚事是失望的,但胡适对婚姻采取了迁就与容忍。
胡适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扶养大。母亲23岁守寡,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但母亲从小就对胡适要求很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在胡适的眼中,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胡适对母亲始终充满了敬爱之意。认为母亲对自己的深恩是无从报答的。中国人的做人基本准则是忠孝,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
胡适尽管对
江冬秀没有爱情,但为了对自己付出全部爱心的母亲,他选择了“甘心为爱我者屈”。也就是在爱情与亲情的冲突中,爱情向亲情屈服。
胡适把坚守婚约看作是对母亲的回报。“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胡适的不毁婚约,与其说是为
江冬秀,不如说是为他母亲。这就如同
鲁迅把母亲为他选择的妻子当做母亲的一件礼物收下一样。当孝子与情人不能两全时,浸淫
东方文化的胡适选择了历史的沉重负荷。这是一种
殉道的悲哀。
胡适在婚后私下里对友人直言相告: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的心罢了。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可见胡适终归还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他不肯拿
社会道德的信用去替换颤动心灵的爱情。当然,我们无法评说在天平上,哪一边更沉重一些 ……
与胡适交往点滴
矜持初相识
他们的结识有近水楼台的因素存在。1913年
康奈尔大学学生
胡适是绮色佳镇橡树街120号韦莲司先生家的房客,韦莲司小姐是胡适初涉美国社会时的一道阳光:“美国大学学生大多数皆不读书,不能文,谈吐鄙陋,而思想固隘”,在胡适看来,韦莲司则“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
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对韦莲司的欣赏跃然纸上,他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受益者”,与韦莲司的谈话总能启发他去认真思考。胡适对韦莲司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谨小慎微的态度感到汗颜”。
中国学生
胡适并未隐瞒早已定亲的身世,如果胡适早年与韦莲司的交往中不是故意在回避着什么,那么就不会有1915年1月22日到24日两次“有趣”的会面。
韦莲司在纽约学习艺术期间,胡适路过该城并到韦莲司的寓所海文路92号与之单独会面。22日上午两人参观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午后至女士寓午餐”,直到下午4时离去直奔火车站。23日胡适重返纽约,“下午,访韦莲司女士于其寓,纵谈极欢。”极欢到什么程度——
胡适由衷钦佩“女士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
其间,
胡适提出请同学张彭春来喝茶,这种刻意为之就是不让会面超越友谊,同时也是一种避嫌。
24日,回程中的
胡适给韦莲司写信,抱歉自己粗心大意,说23日整晚都在与
哥伦比亚大学的朋友聊天。但
周质平在写《胡适与韦莲司:五十年的深情》认为这是
胡适在故意回避过于密切的交往。
胡适的这种解释看来有点矫枉过正了。
隔着网游的爱恋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
杜威的中国门生胡适,于1917年通过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论文答辩,还没等到方帽子就在回国前专程到
绮色佳辞行。
在
绮色佳的5天(1927年6月10日至14日)“殊难别去。韦夫人与韦女士见待如家人骨肉,犹难为别。”
此去经年,
胡适娶妻生子并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斐然,隔着汪洋的韦莲司一直感同身受地为他祝愿。
而他们的再一次见面,是在10年之后。1927年3、4月间,
胡适此次赴美与韦莲司两次聚首,他在西雅图登船回国前,写信给韦莲司“唯一的遗憾是我无法待的久些”。
韦莲司也在4月6日给
胡适的信中第一次理智地论及
胡适的家庭:“你们两人同是一个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品。”
重逢的火花
他们在1933年9月的重逢,可以看作是胡韦交往中的里程碑。这一年,韦莲司再次引述了自己6年前给
胡适的一封信:“你塑造了一个幻象中的女子,亲爱的适,让我们继续穿着这身正式的外衣吧,否则你所喜爱的这个幻象中的女子就会死去。
胡适——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躯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胡适,
我爱你!我们如何能将这件事公开于众,而不引起别的人嫌恶?要是我们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我们会像两条溪流,奔赴同一山谷。”
这一天,他们的肉体终于越过空间、时间和精神,第
一次碰撞在一起。
胡适的精神伴侣
在
胡适受命担任驻美大使之前,韦莲司早已与胡多次书信讨论此事。
在
周质平披露的书信中,韦莲司说:“你不仅属于中国,你属于整个时代和时代里有危局。在一定的范围里,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像奇迹一般,你回答了时代的需要。”
这位西方奇女子认为:“当前各国正热衷武器竞赛和战争,此时是否应该有个人出来,改变人们的看法,让武力的使用朝向另一个有利方向?你属于全世界。”这无疑是对
胡适驻美国最有力的鼓舞。
受到这一鼓舞的
胡适回复她:“我答应你,我不会完全心不甘情不愿地来进入这个新的外交生涯,但是我并不相信这是我‘充分发挥’的方向。我会全力以赴,因为这是攸关我同胞生死的事,如此而已。”
“韦莲司对于
胡适最主要是一种
精神需要,精神对一个高层读书人来说是更重要”。
耿云志说:“
胡适回到北京后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我在美国曾有女朋友可以交谈,对自己有启发对性情也有好的影响。但是到北京后,很少有女性可以交谈,仅仅和
章士钊太太吴弱男相识有交往’。而韦莲司确实是他精神上非常紧密的朋友。”
为爱建立基金会
1959年,74岁的韦莲司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房子全部租出去,为
胡适建立基金会。
她自己住在一间车库改的卧室里,卧室的改造从刷油漆到绿化草地,一切生活中的打理全靠她个人的体力,与社会的唯一联系是到
小儿麻痹医院当义工。
在
胡适68岁生日的祝寿信中,韦莲司送给
胡适一个特殊的
生日礼物。她提出把自己一生的几千美金积蓄为胡适建立基金会,“我想为你重要著作的出版和英译尽些微薄的力量。譬如,你早年所写那些具有启发、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作品,都是用中文写的。我要确定,在我身后,有笔款子专门用作这个目的。这笔款子也许不过几千块钱,但如果运用得当,当以用这笔款子作为开始,逐年递增,结果可以成为一笔可观的基金。”
1962年2月刚刚回到台湾就任“
中央研究院”院长才4个月的
胡适心脏病发作猝然离世。3年后,韦莲司把她50年中
胡适寄发的所有函件寄到台湾,1965年1月27日韦莲司应
江冬秀要求给她寄去一份手写的自传。这位一生坚持自己爱情理想的女性在给胡适遗孀的自传中写道:“我无非是一个幸运的胡博士信件的接收者,而这些书信也生动地取代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