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承庆(640年—706年),字延休,郑州
阳武县(今
河南省原阳县)人,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唐朝
武周时期宰相,纳言
韦思谦之子。其先祖自京兆杜陵南迁,客居襄阳,后来又迁到了郑州阳武。
韦承庆擢进士第,官太于司议郎。高宗永隆元年,太子李贤废,承庆亦出为乌程令。后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历沂、豫、虢三州刺史。长安中,拜
凤阁侍郎、
同平章事。神龙元年,依附幸臣张易之,流放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迁黄门侍郎,未拜,卒。有《韦承庆集》六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七首。
参考书目《
旧唐书·韦承庆传》《全唐文补遗》——《大唐故黄门侍郎兼修国史赠礼部尚书上柱国扶阳县开国子韦府君墓志铭并序》
据《
旧唐书·韦承庆传》载,神龙初年,韦承庆在核审
张易之弟
张昌宗罪行的过程中,“失实,配流岭表。”诗当作于被贬途中,借咏雁抒发贬谪之悲。
本来,武后时期,承庆颇受宠幸,在任雍王府参军期间,府中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谓文采风流,声名远扬;掌天官
选事时,也能做到“铨授平允”,颇受好评。如今徇私犯法,发配岭南,诗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因此在被贬途中,当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飞去,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春暖花开,群雁北归,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万里之遥到那险恶湿热的南方瘴疠之地,春雁都能回到自己的乐园,我却身不由己,沦落偏僻的异地。首两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那种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紧扣归雁,进一层抒发内心的悲愤与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古人称北飞的雁为归雁。诗人此时身处南地,凝望那阵阵北归的群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们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园?
这首诗情真意切,出语自然。诗人通过描写在贬谪途中看到的春雁北归,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个在漫漫谪迁之旅中驻足长叹、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二句自然、真挚,脱口而出,毫无矫揉装束之态,沈德潜评云:“断句以自然为宗,此种最是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