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鞞(pí、bǐng、bì、bēi)是一个汉语汉字,多音字,部首为革。
字源演变
bǐng 帮纽、耕部;帮纽、迥韵、补鼎切。
形声字。从革,卑声。《说文》:“鞞,刀室也。”也就是刀剑的鞘。《诗·大雅·公刘》:“维玉乃瑶,鞞琫容刀。”孔颖达疏云:“鞞者,刀鞘之名。” “鞞”字所从“卑”旁自西周至汉印,一脉相承。《说文》的“卑”形,不知所自。
详细释义
详细字义
〈名〉
1.刀鞘[sheath of a knife]
请令以鱼皮之鞞为献。——《逸周书·王会》
2.又如:鞞琫(刀鞘上的装饰物);鞞芾(刀鞘和蔽膝)
鞞pí
基本字义
1.古同“”,鼓名:“召令习鼓~。”
鞞bì
基本字义
1.古同“”,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鞞bēi
基本字义
1.〔牛~〕古县名。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戌集中】【革字部】鞞 ·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8
唐韵》幷顶切《集韵》《韵会》补鼎切,𠀤音𩊖。《说文》刀室也。《玉篇》劒削也。《诗·小雅》鞞琫有珌。《传》鞞,容刀鞘也。《疏》古之言鞞,犹今之言鞘。
又《大雅》鞞琫容刀。《传》下曰鞞,上曰琫。
又《广韵》幷弭切《集韵》《韵会》补弭切《正韵》补委切,𠀤音俾。义同。《扬子·方言》劒削,自关而西谓之鞞。《注》鞞,方婢反。
又《广韵》府移切,音𤰞。牛鞞,县名,在蜀。《前汉·地理志》犍为郡牛鞞县。《注》孟康曰:鞞音髀。师古曰:必尔反。
又《集韵》蒲糜切,音皮。本作郫。详邑部郫字注。
又《广韵》部迷切《集韵》《韵会》騈迷切,𠀤音椑。《诗·周颂·应田县鼓传》应,鞞鼓也。《礼·月令》命乐师修鞀鞞鼓。《疏》释名,鞞,助也。裨助鼓节。《广韵》本作鼙。《集韵》或作𧯿。
说文解字
【卷叁】【革部】鞞
刀室也。从革卑声。并顶切
说文解字注
刀室也。刀部曰。削,鞞也。削鞘古今字。音肖。小雅,大雅毛传不同。说详玉部。从革。卑声。幷顶切。古音当在十六部。支淸多合韵。故今音入迥韵。
经籍籑诂
~佩刀削上饰【左氏桓二年传】藻率~鞛注○~刀削也【周书王会】请令以鱼皮之~注又【广雅释器】○琕佩刀饰也艺文类聚六十引【字林】○~容刀。
也【诗瞻彼洛矣】~琫有珌传○下曰~【诗公刘】~琫容刀传○刀下末之饰曰琕琕卑也在下之言也【释名释兵】○刃之削谓之室室谓之~鞛【小尔雅广 1300器】○劒削自关而西谓之。
【方言九】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6 13:46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