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是201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房伟。
内容简介
王小波是当代最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广播。自1997年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现象。现在,王小波的作品虽然被普遍接受,但对他的研究仍很薄弱,也没有很好的传记来描述他。本书可说是第一本专家撰写的王小波传记,对于认识和理解王小波其人及其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大量采访、考察以及文献分析,加上作者对于王小波研究的独特心得与感受,以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当代最有争议性、最富才情的作家之一王小波的一生。作者不回避王小波生前的落魄,探幽烛微,在对细节的观照和王氏
精神高度的把握中,力争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王小波。
图书目录
第一章见证荒诞——作家之死
第二章顽童时代——孤独的“坏孩子”
第三章少年时代——血与火的革命狂想
第四章插队云南——热风瘴雾里的“野牛”
第五章青虎山——“绿毛水怪”的魔幻家园
第六章青年时代——从“后进青年”到“大学生”
第七章留学经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第八章文坛外高手——流星闪耀的光芒
第九章震后余波——神话的诞生与反思
附录 王小波年谱
后记
作者简介
1976年生于山东滨州。200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了《风景的诱惑》等多部学术著作,并著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曾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艺术论文奖、刘勰文艺理论奖等。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四项。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作者以不露声色的笔触,写出一个思想者的生命之迹。人的命运与其背后的历史,真切可感。无趣时代的有趣之人,艰难选择中的苦乐之音,指示着人性的深和生命的真。了解王小波,这是入门的向导,其间无尽之思与无边之想,漫于词语内外,让人遥思旧迹,近怀幽情,得教益于信史,受滋润于笔端。
——孙郁(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王小波是当代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这部传记积作者十七年之功,在大量采访实录的基础上,以“革命北京”到“后革命北京”的时空过渡为背景,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资料和别致的视角,全面展示了王小波的生命细节、文学特异性、精神成长历程,以及他与中国当代文化史的隐秘联系。这既是新时期当代作家经典化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70后一代青年批评家向其精神资源的隆重致敬!
——吴义勤(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名人推荐
作者以不露声色的笔触,写出一个思想者的生命之迹。人的命运与其背后的历史,真切可感。无趣时代的有趣之人,艰难选择中的苦乐之音,指示着人性的深和生命的真。了解王小波,这是入门的向导,其间无尽之思与无边之想,漫于词语内外,让人遥思旧迹,近怀幽情,得教益于信史,受滋润于笔端。
——孙郁(著名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后记
“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
多年以前,恰逢青春年少,我在王小波的小说《三十而立》中读到这句诗,感觉有些不以为然:它既不“美”,也不“深刻”,仿佛是小孩子的顽皮恶作剧。但是,多年以后,在这个黄叶飘飞的秋天,当我尝试为小说家王小波写一本传记,我才弄明白,这是一首“生命反讽”之诗。这句诗的前半句,平静舒缓,而后半句则近乎戏谑,颠覆了前半句的优雅。生命的优雅,起乎人的尊严,生命的狂欢,则起乎人的反抗,而过分的优雅,则有可能成为矫情,而过分的狂欢,则可能成为无节制的虚无。只有优雅地走在“寂静的天上”,体验着“阴茎倒挂”的荒诞,才能体验王小波借助“力比多”所表现的无处不在的文化焦虑和异端的反抗之心,而只有如此,才真正能表达出王小波作为小说家,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洞见:一切“坚固”的其实并未“烟消云散”,而是以“传统”的弥散样态,继续存活在种种生存细节中。它们有的成为精神的避风港,有的却是我们内心的敌人。只有承认了这个现实,才是真正的“罪孽”。其实,这正是王小波作品的一贯风格,他能将极优雅的生命体验和极狂欢化的解构意象,悖论式地统一在充满激情的表述中。
我是一个出生于1970年代后半段的普通作者。对王小波那个时代的很多“大故事”:“文革”武斗、上山下乡等,我没有体验。王小波是在那些“大故事”尴尬地失败、新的“大故事”却又不断衍生出的时代,奋起攻击“大意思”的少数人——糊涂人大多懵懂不觉,聪明人则“假装”不知道,假装“大意思”还继续“膘肥体壮”地活着,既而绕开风险,进行“不冒险”的安全写作。没有人做那惹人烦的、“掀开皇帝新装”的小男孩。然而,正是当年读了王小波,才让年少的我猛醒,明白了我的处境:智慧、自由,这些美好的东西,我似乎都没有真正拥有。相反,装傻、装温顺、装暴戾、虚伪、软弱、反智、褊狭、渴望奴役与被奴役,这些有害的东西,却一直停留在我的身上,也停留在中国青年身上——有时候,我们还叫它们“美德”,正如21世纪第一个十年已过去,我们还在继续推崇那些只不过表现得更“精致感人”的伦理戏和苦情戏一样。
1997年,我进入山东的一家国营肉联厂做工人。那年秋天的某个黄昏,我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分割深加工车间,来到宿舍,披着那件充满血腥味道的工装,斜靠在夕阳斜照的宿舍窗台上,开始翻看王小波的作品。当我看到他在杂文《思维的乐趣》中所写的——“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时,我被感动了。我的宿舍是一间“磨砺心志”的好去处,冬天冷得像坟墓,夏天则成为老鼠、蟑螂和蝙蝠的乐园。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的阅读心情常常变得非常古怪。可怜微薄、却永远不能按时发放的工资,红色意识形态和欲望的野蛮杂交,知识分子可怜又可鄙的生存状态,都深深地刺激着我思考时代的特征,思考着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命运。其实,我第一次阅读王小波,是在一间昏暗的小书店。当时我发现的是王小波的《白银时代》。但当我拿到这本书后,却看不下去,因为它对我的阅读经验来说非常陌生。精神贵族式的知识分子思维,自然主义的华丽铺陈,逻辑证伪式的理性趣味,惊世骇俗又干净坦然的性描写,这完全和我的阅读经验不同。只有在半年后,当我被现实的礁石击碎,才真正把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拿出来反复阅读了很多遍。我发现,原来我那些懵懵懂懂的想法,其实并不完全是“牢骚”,我们在朱镕基改革时代所遭遇的精神困境,其实在王小波那里早就有了答案。
……
为写作本书,作者查阅并参考了大量资料,特别是王小平的《我的兄弟王小波》,艾晓明、李银河合编的《浪漫骑士》,李银河编辑的《王小波全集》等,许多记者的采访和对于王小波生平的挖掘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诸多便利,在此对这些资料的作者和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我要感谢所有给本书提供了大量采访支持的朋友们,无论是王小波先生的亲属、好友,还是烟台市牟平区文联、水道镇政府、胶东书院网站的朋友,以及相关文化界人士,没有他们鲜活的历史现场口述,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我无法完成此书的写作。在此,我还要感谢我的恩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教授的教诲和指点,感谢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魏建教授对此书提供的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梁鸿教授、杨庆祥副教授、杨晓帆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张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黄平副教授等好友为此书提供的帮助。感谢三联书店的领导和本书的责任编辑罗少强先生,他们的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也要特别感谢此书的特约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陈建宾先生,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耗费了大量心血编辑此书,而且为我的采访、查阅资料提供了诸多方便和帮助。他的认真和至诚,令我非常感动。
秋天,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尘埃,像昆虫一样繁衍,然后破裂,释放出晨雾、露珠和凉。天空游动着成群的阳光,枯萎的落叶,坠落于青黑的泥土,化为碎碎点点金黄的玉。多么平静!这也许就是秋天的勇气。让我们在这个秋天纪念王小波吧,纪念这个羞涩低调、平静如水、内心却有着大神震怒般力量的作家吧。让我用诗人茨维塔耶娃《致一百年以后的你》中的诗句,作为这本小书的终结:
我还感到悲哀的是,直到今天黄昏——
我久久地追随西沉的太阳的踪迹,——
经历了整整的一百年啊,
我才最终迎来了你!
诗人等了一百年才最终迎来了尊严与辉煌,但愿我们能够尽快地理解王小波的一生,理解他的追求和艺术成就,也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智慧和爱,永远热泪盈眶! (特别鸣谢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为此书提供的资金支持)
作者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