桄榔子
中药名
桄榔子,中药名。为棕榈科植物桄榔Arenga pinnata (Wurmb.)Merr.的果实。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等地。具有祛瘀破积,止痛之功效。用于产后血瘀腹痛,心腹冷痛。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入药部位
性味
味苦,性平。
功效
祛瘀破积,止痛。
主治
用于产后血瘀腹痛,心腹冷痛。
用法用量
内服:磨汁或研末,1.5-3g。
使用注意
本品种子和果肉有毒,果皮上的毛会使皮肤瘙痒,不宜过量服用,否则会出现头晕,呕吐及有醉酒一样的感觉等毒副反应。
炮制
一、采集加工
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二、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形态特性
桄榔又名:桄榔木,姑榔木,面木,董棕,铁木,糖树,山榔子,南榔。乔木状,高5-10m。茎较粗壮,直径15-30cm,有疏离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长5-6m或更长,羽状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0-150cm,宽4-5.5cm,顶端有啮蚀状齿,基部有2个不等长的耳垂,下面苍白色;叶鞘粗纤维质,包茎,黑色。肉穗花序腋生,从上往下部抽生几个花序,当最下部的花序上果实成熟时,植株即死亡;总花梗粗壮,下弯,分枝很多,下垂的圆锥花序式,长达1.5m;佛焰苞5-6枚,披针形;花雌雄同株;雄花成对着生;萼片3,近圆形,宽约6mm;花瓣3,长圆形,长15-20mm,革质;雄蕊70-80,有的多达100枚以上;雌花常单生:萼片宽过于长,长约4mm;花瓣长1.3cm;子房具3棱。果实倒卵状球形,直径3.5-5cm,具3棱,棕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种子3颗,黑色,卵状三棱形。花期6月,果实约在开花后2-3年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温湿地区的石灰岩石山林中。亦有栽培。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等地。
饮片性状
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扁球形,果皮灰黄色,坚硬,顶端具三角形的花萼。剖开果实,可见种子2-3枚,呈半球形,外包具有细毛的膜,种仁土棕色,在种脐处发出几条白色的裂纹。味苦。
相关论述
本草汇言》:“破宿食,积血。磨汁治妇人产后儿枕血瘕诸疼及心胃寒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45
目录
概述
贮藏
入药部位
性味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炮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