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子”在辞典中的解释是:“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不好“面子”,但要把“面子”提升为“面子文化”,却只有中华民族能够做到。“面子文化”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面子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面子文化的产生与
儒家传统文化、耻感文化、社会取向的文化以及中国是人情社会有极大的关系。“面子”的符号象征功能、社会交换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不仅调节了中国人的相互交往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现象
穿名牌,面子;喝茅台,面子;开靓车,面子;抽高级烟,面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过去还是现在,为了面子一掷千金,为了面子送大礼,为了面子主动或被动进行攀比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
起源
面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应是“脸面”,古人就懂得每天要洗脸打扮,要在铜镜子前照一照,梳洗已毕方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中国人更有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也许正是有形脸面的特殊重要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
“面”由字面上看,是指人脸、头的前部,它原来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后来演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据胡先缙考证,早在公元前4 世纪, “面”就具有了指涉个人与关系的象征性意义。
评价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这里至少有两种类型,一是“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相反地,如果“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情,就‘有面子’,或曰‘露脸’”。另一种类型是“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就如同阿Q头上“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一样,自己特有的这疤乃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可见我们中国人早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是从外国人口里说出来很难一下子接受。“鬼话”诛心,扎到了“人”的痛处,“人”不能不有所警觉。但警觉何其难也!难,因为自信的缺席。无论是“鬼”话抑或“人”话,只要能表达生命而不是压抑生命,从而激活尚未睡死的人们释放出生命的紧张感和危机感,我们就要把这些话当成好话认真听。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当我们被人污蔑,加以莫须有的罪名时,我们愤怒了!
主要影响
正面
爱面子未尝不是好事,适当要面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面子代表着体面,人格,甚至是尊严,所以鲁迅称之为“中国人的脊梁”,吴晗叫之“骨气”,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历来倍受人民爱戴和尊敬的人就是因为他们保住了个人或国家的“面子”。伯夷和叔齐两兄弟商朝亡后,宁饿死不食周栗;孔夫子“渴不饮盗泉之水”;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然能为国家“赚足面子”其更光荣伟大,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国“赚足面子”以后,廉颇却要起个人的面子,于是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把面子给了他,但是廉颇终于“自醒”——“负荆请罪”,抛弃个人“面子”为了“国家面子”的高尚行为也被传为了佳话!当然,我们伟大周总理在外交史上多次力挽狂澜,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保全了国家的“大面子”,国人永远铭记于心!
负面
“面子文化”已经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正在腐蚀人的道德心灵,破坏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更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只是面子爱过了就成了虚伪与负担,自欺欺人,像文中所提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随便找副洋面孔合几张影,就可对外,对上,对下宣扬他们公司正在迈向国际了.有了“外商”签字的意向书就有面子,丝毫不管有没有能力,是不是真正的外商,真让人可发一笑,这就是死要面子,如果能把这些心思与精力用到发展自己的公司,用到创业上,相信会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其实,一个杯子只要能盛水就行了,可是我们中国人首先关注的往往这是个什么样的杯子,然后才会关心到底能不能盛水。因为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正是国人的这种面子意识才上演出一幕幕的滑稽,面子作为中国人社交的潜原则,已是根深蒂固。
中纪委网站刊文指出:政府的“面子文化”:“能人腐败”折射“一俊遮蔽百丑”唯GDP政绩观。“能人腐败”是此次中央巡视反馈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新词。
中央第十二巡视组组长徐光春在对江苏省的巡视反馈中指出,“能人腐败”问题突出。有的干部作风不扎实,好大喜功,甚至弄虚作假;有的干部沉迷于政绩冲动,重显绩、轻实干,相互攀比指标;有的干部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借为民办事搞个人政绩,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