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舞是中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
云南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有面具舞图象。先民们戴着面具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发展为
傩戏,一直遗存在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无论是农乐舞中的面具舞表演,还是独立的
面具舞,铁岭
朝鲜族面具舞都十分注重舞蹈,也离不开
舞蹈。朝鲜族的舞蹈语言中,有律动、动作、面部表情等表演手段。每个民族的舞蹈语言,都来自,该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条件、民族性格、民族趣味和民俗习惯等主客观条件。朝鲜族特别喜欢白鹤,舞蹈中有不少白鹤飞天、白鹤迈步般悠悠自在的舞蹈语汇,讲求“静”和“动”相结合,内在律动和外态节奏相结合,直线美和曲线美相统一。从表面上看,它长于流畅、柔和、外柔内忍、富于曲线美,动作过程象流水般自然流畅。在律动中讲究呼吸的作用,做到呼吸、节奏、韵律紧密相连。手势动作多于下半身和腿部动作,律动和韵律发达,技巧中“转”的动作多于跳跃动作。朝鲜族面具舞的优雅、柔和、细腻、典雅、雄壮等舞蹈语言,赖于多姿多态的手势动作。
面具舞的
舞蹈动作既是规范的,又是即兴的。规范是说,群舞时整齐化一的动作;即兴指的是,当表演者情绪高涨时,演员们都会各显神通,无拘无束地展露舞姿。朝鲜族面具舞中的舞蹈随着小锣、大锣以及长鼓和圆鼓的古朴、坚实、沉着的朝鲜族传统古格里长短、扎津莫里长短、打令长短、安当长短(注:长短是朝鲜族语言的音译,节拍的意思,一般为3/4、4/4拍、12/8拍、6/8拍)节奏,头带各种面具的表演者,表演“亮面”“转面”“摆面”;运用跳步、鹤步的技巧,以观、逗、哄、喊、跳跃、踏地、顿足、拍手、旋转等动作渲染气氛,舞姿夸张大方,动作幅度大一些;有时也在打令的旋律中用手部、手臂、腿部、肩部、颈部以及挥动长衫袖子翩翩起舞,主要用腿部和脚部做绕抬腿、跳跃、垫步、顿步、前后弹提步的动作;用手和手臂做围手、交叉腰围手、肩围手、扛手、甩手、飞手、弹手、里外划手、甩袖、划袖、绕袖等动作,根据“舞”和剧情的需要,时缓时快、悠悠自在地舞动;也可以配合舞蹈剧情的需要,安排劳动动作和狩猎射箭等动作,充满生活气息,使观众情不自禁地与演员起舞,表演现场气氛特别活跃。
面具舞虽然说是舞蹈,却富有故事情节和戏剧性,但还不具备传统戏剧的开端、展开、高潮、结局等完整的要素。面具舞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段故事和某一个主题,在这个意义上朝鲜族面具舞也是舞剧;
4.
:面具舞成为深受朝鲜族群众喜欢的主要原因在于她有较强的互动性。各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
民族的
文化心态。面具舞成为深受朝鲜族群众喜爱的主要原因在于她有较强的互动性。各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心态。因为朝鲜族具有的参与意识、群体意识、
竞争意识、自我
娱乐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朝鲜族不仅把参加文化活动当作一种乐趣,更看作是表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机会。因此,都愿意参与文艺活动,而且在适当的机会要投入到表演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