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驴非马(拼音:fēi lǘ fēi mǎ)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班固《汉书·西域传下》。
成语出处
汉·
班固《
汉书·西域传下》:“[龟兹王]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外国胡人皆曰:“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骡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非驴非马”。
成语典故
汉朝时候,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西部各少数民族和汉族聚居的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民族之间通过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为后来中华民族的统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西北各少数民族原来都是一些相对独立的小王国,汉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与周围各少数民族建立和保持稳定的和平关系,实行了和亲政策,把汉朝宗室的女儿,作为公主,嫁给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和他们结为亲戚。其中,乌孙国(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国王的妻子,也娶自汉朝,称为乌孙公主。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宣帝时,乌孙公主把自己的女儿送到汉朝的京城长安来学习弹琴,汉朝派侍郎乐奉护送公主的女儿回乌孙,中途经过龟兹国的时候,被龟兹国王绛宾留住了不肯放。因为龟兹国王正好派了人去乌孙向公主的女儿求婚,使者还没有回来。龟兹国王把公主的女儿留下后,再次派人去乌孙讲明情况并求婚,乌孙公主就答应了。
龟兹国王绛宾和乌孙公主的女儿结婚后,夫妻感情很好,绛宾就上书给汉朝皇帝,说他能够娶了汉皇的外孙女为妻,是汉朝的亲威,愿意与公主的女儿一起到汉朝来朝贺。
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六三年),龟兹国王和夫人来到京城长安朝贺。汉朝赐给国王和夫人印绶,表示他们的王位是由朝廷正式封给的,并且让夫人也号称公主。绛宾和夫人在长安住了将近一年,回去的时候,汉朝送给他们许多礼物,还带去了车骑旗鼓和一个乐团。
在长安居住时,绛宾觉得汉朝的宫殿比他的大帐篷雄伟得多,大臣的丝织品官服比他臣子的羊皮服装华美得多,宫廷的仪仗比扛着的刀枪气派得多,宫女的气度比龟兹美女优雅得多。这些都让他大开眼界,他打心底喜欢上了长安。
回到西域以后,他仿照汉朝宫殿的样式建造了一座宫殿,把汉宜帝送给他的物品摆在宫中,让官员们穿上汉朝官员的官服,要宫中美女穿戴汉朝宫女的服饰。这么彻底更换一番,龟兹王怎么看怎么惬意,而那些官员、美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怎么看怎么别扭。
附近国家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很多都赶来看新鲜,尤其是见到官员、美女的打扮,一个个忍不住掩口而笑。由于西域和中原的风俗习惯大相径庭,当地人对此大加嘲笑,说:“驴子不像驴子,马不像马,倒像驴子和马杂交的骡子。”
成语寓意
龟兹国王美慕汉朝文化,回国之后进行改革,结果非驴非马,四不像。可见,勇于改革,敢于吸收外来文化是好的,但是如果不结合自身情况,生搬硬套,只会造成非驴非马的结局,因此,对一切先进的文明都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吸收,而不是生搬硬套。
成语运用
“非驴非马”指不是驴,也不是马;形容事物不伦不类。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常与“不伦不类”连用。
清·
张之洞《劝学篇·明纲》:“中无此政,西无此教,所谓非驴非马,吾恐地球万国将众恶而共弃之也。”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然而薇龙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爱时髦,在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越发觉得非驴非马。”
王蒙《
活动变人形》七章:“那你真有学问也好,又是一肚子说有有点说没全没的学问。高不成,低不就,非驴非马的四不像。”
蔡东藩、许厪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六九回:“屈以巡按使兼总司令,布告中外,非驴非马,惊骇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