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
全面性教育相关的心理学名词
非语言沟通是“通过非语言途径所呈现的信息”,包括声音、肢体语言等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人们的生理吸引力、沟通的环境、沟通的距离、时间因素、情绪表情等也属于非语言沟通的范畴。高达80%的人际沟通都是非语言性的,人们经常会注意互动中的非语言线索,并赋予其界定人际关系、管理认同等不同的功能。
定义
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通过非语言途径所呈现的信息”,既不包括口语的表达,也不包括书写文字、手语表达等沟通方式。非语言沟通包括不蕴含语言文字意义的声音和肢体语言等。除此之外,人们的生理吸引力、沟通的环境、沟通的距离、时间因素、情绪表情等也属于非语言沟通的范畴。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人的情感性信息有93%来自于非口语的部分,也有些研究者指出接近65%的信息并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非语言沟通可以用更多的信息载体来进行交流,这些载体包括身体的特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行为,以及个人的领域信息,因此非语言沟通方式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分类
身体动作
身体的朝向可以表明一个人的交流态度,如果人们不想和他人进行交流,可能会采取背对他人的方式来避免交流;如果人们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就会采取面对他人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兴趣。
在交流中,不同的姿势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比如“开心”“悲伤”“生气”都会有各自对应的姿势。人们在没有威胁的情境中会采取放松的姿势,在面临威胁、感到恐惧的情境中则会采取紧张和防御的姿势,在一个环境中,地位比较低的人会更加僵硬、紧张,地位比较高的人则会比较放松;
手是人体最灵活的部位之一,对应的大脑前额叶皮层面积也是最大的,这代表我们可以用手做出相当多的姿势。一些社会科学家认为手势交流是人类最早的沟通方式,而语言交流则出现得比较晚。手势可以起到强调重点、表达内容和调节的作用。当人们给他人指路的时候,会用手势为他人做出指引,这是“强调重点”的作用;人们挥手代表“再见”或者“你好”,这时手势起到表征(即表达内容)的作用;人们冷的时候会双手抱胸,这是调节作用。
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认为,身体动作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与社会情境相关。以性别为例,男性的坐姿一般会更加放松,向后舒展或者两腿分开,女性则会保持一种更加闭合的身体状态,身体聚拢、两腿交叉。这种看似细微的差异,正体现了男性与女性在一定层面的不平等。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男性的身体动作之所以更加舒展,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控制更多的空间,而女性在空间控制方面还并不习惯。
表情和眼神
脸部是十分复杂的表情载体,脸部的眉毛、额头、嘴巴等部位都可以产生丰富多样的动作变化,这些变化搭配起来会用于表示不同的表情。据统计,人类的脸可以表现出一万多种不同的表情,其中很多种情绪,比如开心、悲伤、愤怒、恐惧等,在任何文化中都是相通的。
眼睛是脸部用于非语言沟通的重要区域,和他人目光的接触代表着建立联系、投入、兴趣和注意力,目光的游离则代表避免接触。一些人会用眨眼的动作和眉毛的移动来表示兴趣。两个人之间建立的眼神交流时间越长,亲密程度往往越高,喜欢的情感通常会随着注视的增加而增加。
触碰
触碰有很多功能,人们用握手或者拥抱表达自己的礼貌,用接吻、触摸表达自己对亲密伴侣的情感,用身体攻击表达自己的愤怒。身体部位、触碰强度、触碰时间、触碰的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触碰传递的信息。
对于婴幼儿来说,触碰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的抚触对于婴幼儿的健康十分重要。一些研究表明,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如果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接受足够的抚触,死亡率高达30%~35%;如果有来自父母或者护士的足够的抚触,死亡率则会降低到10%。
外貌
外貌也是非语言沟通的一种,个体的吸引力和穿着打扮都会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一个人的吸引力越高,所受到的评价也会越好;从另一个角度说,当人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越深、好感越多,可能会认为这个人的吸引力越高,这也是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穿着打扮也可以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信息,衣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经济水平、教育背景、情感、经历和文化等多方面信息,人们也会利用穿着来传达想要发出的信息,同样,接收信息的人们会根据他人的穿着打扮做出不同的假设和判断。
物理空间
当人们和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太远会引起双方的不舒适,太近也会带来一定的反感,这个现象的核心就是物理距离。
个体存在自己的“私人空间”,哪怕在公共场合,当自己的私人空间被莫名侵占之后,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定义了四种人际交往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亲密距离(小于0.5米)、个人距离(0.5~1.2米)、社会距离(1.2~3.6米)和公共距离(3.6米以外),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人际关系。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个人空间的界定也不一样。西方文化中,互动时的距离至少要保持3英尺(约0.9144米),相比之下,中东文化中的互动距离则更为亲近,这种距离甚至会让一些西方人感到难堪。在进行跨国商业谈判的时候,中东人很有可能会向前移动,美国人则会往后退,这种文化差异有时甚至会影响商业谈判的结果。
性别也会影响个人空间,社会学家指出,男性比女性在使用空间中享有更大的自由,当男性和女性一起相处时,男性会使用很多动作来指引、帮助女性,譬如帮助女性开门、替女性拿东西,这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友善。但是当女性主动进入男性的个人空间时,在很多文化中则被解释为调情。但是,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儿童,都享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不被侵犯的权利,很多法律也旨在保护这种权利——让人们在未经同意的前提下避免受到来自他人的触摸和接触。
物理环境
室内环境的设计、建筑的风格也会影响人们的沟通。比如在一个充满易碎品和警告标示的房间中,人们一般不会感到放松,而在一个光线柔和、环境舒适的房间里,人们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无论是房间的内部装修还是外部设计,都可以让来访者了解主人的性格、爱好和倾向的艺术风格,从而影响双方的沟通。当人们在一个舒适美丽的空间中工作时,会比在一个丑陋不适的空间中工作更为积极。学校里的学生更信任办公室干净整洁的老师。病人在舒适安全的氛围中会和医生有更好的沟通。由此可见物理环境也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部分。
时间
时间也是一种非语言沟通信息。面试的时候迟到,可能会让面试官觉得这个应聘者不守时、不看重这份工作。在公司里,如果员工没有预约,通常不会占用上司的时间,但老板直接走入员工办公室占用员工的时间进行闲聊或者讨论却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处理时间的不同方式反映了沟通的不同方式,也可以显示出群体地位、文化特点等不同信息。
非语言沟通的功能
实用功能
交通警察在马路中间会用手势来指挥交通,执行特殊任务的军队人员会用不同的姿势和手势来达到快速沟通和配合的目的,这些都是非语言沟通的实用功能。
认同管理
人们会使用非语言沟通来营造别人对人们的印象,比如在参加活动时,人们不会直接通过语言来介绍自己,而是会通过一些行为来营造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比如人们会穿一身漂亮的衣服、保持微笑等,这些非语言沟通方式都有利于营造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认同管理在很多时候都是无意识的,比如人们在晚会上会穿着西装、礼服,但是在咖啡厅闲聊时则会换上休闲的衣服。整个过程并没有经过人们精心的计划,更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
认同管理的背后是人们所接受的社会角色,一个人可能会有很多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如同时拥有“老板”“员工”“母亲”“爱人”等多个角色。在不同角色中,会有不同的认同管理策略。
界定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
非语言沟通还会帮助人们界定人际关系的类型。与人初次见面,人们通常会和他人握手、保持微笑;稍微熟悉之后,人们会使用更加随意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比如大笑、拥抱等;如果是十分亲密的关系,非语言沟通方式也会随之更为亲密,如亲吻等。
影响心理状态
人们对外界的认识会影响非语言沟通方式,同样,身体状态等非语言沟通方式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当人们摆出一个假装很有力量的姿势之后,心理状态会发生改变,会真正提升自己的力量感,其应对压力的能力也会增加。
传递情绪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递出人们不想或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在日常交流中,如果只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而忽略非语言沟通,就可能出现很多冲突和误解。在线即时通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只通过文本或者电子邮件来沟通时,由于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很难得到信息发出者的情绪信息,可能会出现各种误解。表情包就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案,人们用情绪表情符号来承载情绪,让交流更加真实和有效。
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的联系
语言沟通是指以语词符号为载体实现的沟通,主要包括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电子沟通等方式。语言沟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们交流、交换和学习的最有效途径。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具有重复、补充、替代和强调等关系。
重复
人们会通过非语言沟通方式来重复语言沟通的内容,比如人们在给别人指路时,不会只说“从这里往南走,第一个街道右拐”,也会用手势给问路者提供指示和说明。
补充
非语言沟通会补充说明人们的想法和感受,当人们受到别人训斥的时候,可能在语言上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接受批评,但是在非语言之上会表现出悲伤、痛苦等情绪,成为对个人信息的补充,从而使对方感受到更为丰富的信息。
替代
非语言沟通还有替代功能,当朋友问“怎么了”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可能会“耸耸肩”或者“高兴得跳起来”来替代语言表达。
强调
非语言的方式也可以被用来加强语言的信息,比如在指责他人的时候,人们会有意提升语音语调,或者摆出指责的姿势。除了上述联系外之外,非语言沟通对于语言沟通还具有调整、欺骗等功能。
影响非语言沟通的元素
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手势、眼神接触、穿着打扮、动作、环境所传递的信息都会有细微的不同。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异的话,很有可能造成误会和冲突。比如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拇指和食指组成一个圆圈代表肯定的意思,但在希腊和土耳其,这个手势则是侮辱别人的意思,同样的手势在法国则是“你没有价值”。在拉丁美洲、阿拉伯国家,直接的眼神接触是被允许的,但是在亚洲以及欧洲的北部,人们会避免眼神的直接接触,否则被视为一种冒犯的行为。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人们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带来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一些非语言沟通方式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的含义是很相似的,例如笑容在所有的文化中都被视为一种积极和正面的情绪,皱眉等厌恶的表情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人类进化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表情是演化的结果,在语言没有成型的时候,不同的表情可以让人们传递彼此的感受,这一点已经在对婴儿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婴儿有很多天生的表情不需要训练就可以表现出来。
性别
男性和女性在非语言沟通上存在一些差异,首先男性和女性具有明显的生理差异,比如身高、体型、说话声音的音量等;同时男性和女性也存在一些社会差异,比如相比男性,女性会更多地使用非语言表达,也有更强的能力去解读非语言信息。
关于这些社会层面的性别差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历史上,女性群体长时间处于劣势地位,对待优势群体的非语言表达,需要养成解读非语言线索的能力,随着文明的进步,当女性在工作场所和家庭中的地位升高时,她们的解读非语言线索的能力就会降低。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也认为,社会对不同性别有不同的期望,如果社会文化期望女性从事家务,不应该获得更多政治权利,那么女性就会更包容和客气。
尽管男性和女性会有一些非语言沟通的差异,其实,不同性别的相似性要多于差异性,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沟通上只有很小的差异,二者的差异可能只有1%。
相关研究
研究历史
非语言沟通的研究开始于1872年达尔文出版的《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达尔文注意到动物之间的非语言交流过程,如手势、表情,是重要的交流工具。达尔文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有面部表情,是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面部表情具有沟通的价值。
随后,学界对非语言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沟通发生的环境”、“沟通参与者的身体特征”和“沟通参与者的行为”。研究者发现,非语言交流比语言交流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非语言沟通是一种个人和社会间的交互,沟通的过程涉及到非语言线索的编码和解码,这和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系统密切相关。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研究所教授迈克尔·阿尔盖(MichaelArgyle)认为,非语言的行为可以呈现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进行问候,可以表达态度和情感,也可以提供人际交往的线索。印度尼西亚穆罕默德·西多阿尔霍大学博士阿赫蒂姆·瓦尤妮(Akhtim Wahyuni)等人从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老师运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能力会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对非语言沟通的应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总的来说,非语言沟通的研究已经延伸到基础科学和应用实践上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生理机制
研究显示,非语言沟通与边缘大脑有关,本质上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做出的反射性的、即时的反应。环境并不能百分之百决定一个人的非语言沟通习惯,遗传因素也对非语言沟通方式起到作用。另外,非语言沟通本身也会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有证据表明非语言沟通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神经通路,这些神经通路和移情、归因、情绪等有关。
心理和发展障碍方面
非语言信息可以成为心理障碍和发展障碍诊断的线索。比如,较大的音调变异性和音调变异范围是儿童自闭症的两个生理特征,较小的音调变化是成人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两个生理特征。另外,眼球的移动、手势、表情,都可能是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的诊断依据。非语言沟通方式也可以用于心理障碍的临床诊断领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特殊教育也受到学者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韦小满教授等学者聚焦于自闭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和评估工具研究,发现与智力落后的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在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方面更加不利。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非语言沟通是儿童青少年建立和谐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沟通方式。帮助未成年人锻炼沟通能力需要家庭、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和服务机构等共同努力。中国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此有诸多相关的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从未成年人的生活技能教育上作出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旨在保障未成年人能够获得适当的教育和保护,从而建立有效的非语言沟通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未成年学生,不得因家庭、身体、心理、学习能力等情况歧视学生。对家庭困难、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应当提供关爱;对行为异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帮助。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第九十九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监护及收养评估等提供专业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
第四十五条
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五十三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社会文化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2021)
第四十二条
学校要树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利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健康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四十五条
学校在作出与学生权益有关的决定前,应当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听取意见并酌情采纳。
学校应当发挥学生会、少代会、共青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指导、支持学生参与权益保护,对于情节轻微的学生纠纷或者其他侵害学生权益的情形,可以安排学生代表参与调解。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儿童与健康。
主要目标:
12.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儿童性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
策略措施:
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将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效果。引导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根据儿童年龄阶段和发展特点开展性教育,加强防范性侵害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与医疗机构密切协作,提供适宜儿童的性健康服务,保护就诊儿童隐私。设立儿童性健康保护热线。
中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非语言沟通作为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相关教育类文件通常会从鼓励与帮助孩子的人际交往等角度进行指导。中国各部委发布的教育类文件中,《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9修订)全面地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强调了父母的与孩子沟通时的要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从中小学生的人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强调了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9修订)
0~3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鼓励主动学习儿童日常养育和照料的科学知识与方法
• 引导家长让儿童多看、多听、多运动、多抚触;
• 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表现,学会倾听、分辨和理解儿童的多种表达方式。关注儿童需求
• 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抓握、把玩、涂鸦、拆卸等活动的机会、工具和材料,用多种形式发展儿童的小肌肉精细动作和大肌肉活动能力;
• 分享儿童的快乐,满足儿童好奇、好玩的认知需要,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好奇心。提供言语示范
• 指导家长为儿童创设宽松愉快的语言交往环境,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
• 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丰富的机会,运用多种方法鼓励儿童表达;
• 积极回应儿童,鼓励儿童之间的模仿和交流35。加强亲子陪伴
• 指导家长认识到陪伴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学会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不用电子产品代替家长陪伴儿童,多与儿童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 关注、尊重、理解儿童的情绪,合理对待儿童过度情绪化行为,有针对性地实施适合儿童个性的教养策略,培育儿童良好情绪。
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引导儿童关心、尊重他人,学会交往。
• 关注儿童日常交往行为,对儿童的交往态度、行为及时提供帮助和辅导;
• 结合实际情境,帮助儿童理解他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回应;
• 引导儿童学会接纳差异,关注他人的感受;
• 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 经常带儿童接触不同的人际环境,为儿童创造交往机会,帮助儿童学会与同伴相处。培养儿童规则意识,增强社会适应性
• 有意识地带儿童走出家庭,接触丰富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适应性;
• 在儿童遇到困难时以鼓励、疏导的方式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支持。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 指导家长重视儿童幼儿园与小学过渡期的衔接适应,充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能正确表达自己的主张,逐步培育儿童通过沟通解决同伴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2~15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重视儿童青春期人格发展
• 帮助儿童悦纳自我;
• 尊重儿童自主意愿,鼓励儿童独立思考与理性表达;
• 引导儿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积极调控心理,自主自助,预防和克服各种可能产生的青春期心理障碍;
• 正确对待儿童“叛逆”行为。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 开展科学的性心理辅导,对儿童进行与异性交往的指导。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 学会倾听儿童的意见和感受,学会尊重、欣赏、认同和分享儿童的想法;
• 学会运用民主、宽容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儿童,促进良性亲子沟通。  
15~18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儿童交往合作能力
• 指导家长根据该年龄段儿童个性特点,引导儿童积极开展社交活动和正常的异性交往;以性道德、性责任、性健康、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为重点,开展性教育;
• 对有恋爱行为的儿童,给予正确引导;
• 鼓励儿童在集体生活中锻炼自己,学会与人相处,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 帮助儿童学会宽容待人,正确对待友谊;
• 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家校合作的基本处理方法。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1~3年级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小学4~6年级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 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心理健康
• 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与同学友好相处技能。
水平五(高中阶段)
心理健康
• 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低年级
• 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小学中年级
• 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小学高年级
• 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初中年级
• 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中年级
•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应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将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重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社会适应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应引导高中学生学会将体育活动中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
相关国际文件
1989年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从儿童身心健康、教育价值观、社会行为等角度对帮助儿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这一话题进行了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儿童权利公约》(1989)
第二十七条
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
第二十九条
缔约国一致认为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著居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沟通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面性教育中,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涉及到知识要点和相关技能。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相关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下的第3个主题“沟通、拒绝和协商技巧”,这些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
主题3:沟通、拒绝和协商技巧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沟通在所有关系中都非常重要,包括儿童与父母/监护人或与可信赖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朋友关系和其他关系
学习者将能够:
► 识别不同形式的沟通(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知识);
► 识别健康的沟通方式和不健康的沟通方式有什么区别(知识);
► 列举出儿童与父母/监护人或可信赖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朋友关系和其他关系中的健康沟通所带来的益处(知识);
► 回顾如何清晰地表达“是”或“不”以保护个人的隐私以及身体的完整性,以此作为构建幸福关系的核心(知识);
► 认同所有人都有权表达自己(态度);
► 展示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以及说“是”或“不”的方式(技能)。
要点:社会性别角色能够影响人们之间的沟通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社会性别角色的例子(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角色可以影响人们之间的沟通(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有效的沟通有不同的模式和风格,其中,表达和理解愿望、需求以及个人界限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有效和无效、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特征(例如:积极倾听、表达感觉、表明理解、有直接的眼神交流与不倾听、不表达感觉、不表明理解,以及没有目光交流之间的对比)(知识);
► 认识到能够表达愿望、需求、个人界限并对他人表示理解非常重要(态度);
► 意识到协商需要双方的尊重、合作,并经常需要各方的妥协(态度);
► 展现在愿望、需求、个人界限方面如何有效与他人沟通,以及如何倾听和尊重他人(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良好的沟通对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恋爱关系以及工作关系都至关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有效沟通对于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及亲密关系有什么益处(知识);
► 分析相互矛盾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潜在含义(知识);
► 列举与恋人协商时存在的障碍(包括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期待)(知识);
► 展现在恋爱关系中如何自信地运用协商和拒绝技能(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有效沟通是表达个人需求和性界限的关键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有效表达个人需求和性界限的案例(知识);
► 举例说明如何同意或拒绝发生性行为,以及如何聆听别人对性行为表示的许可(知识);
► 解释为什么需要通过有效沟通实现双方同意的安全性行为(知识);
► 认识到果断的态度及协商技巧有助于应对非自愿的性压力,强化安全性行为意图(态度);
► 展示表达个人需求与性界限的有效交流方式(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与沟通相关的教育
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沟通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表达感受和需求上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我们的身体》《奇妙的感觉》《彩虹心情》《多彩的幸福》《好秘密,坏秘密》和《遵守规范的孙悟空》六册中都涉及与沟通相关的教育内容。
《我们的身体》一册主要帮助幼儿表达需要和渴望(例如:在身体被别人触摸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意识到身体被别人触摸时表达自己感受的重要性。在本册中,小美妈妈给小吉洗澡,肥皂泡迷住了小吉的眼睛,小吉马上告诉小美妈妈自己眼睛不舒服,希望用清水冲洗干净。小美的妈妈表扬了小吉,说:“小吉感到不舒服能马上说出来,特别好!”
这个场景就是引导幼儿学会自信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表达和交流能力。很多儿童性侵害事件往往难以发现或难以被严肃处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儿童不能正确表达,一方面儿童对已经发生了什么理解不清,另一方面由于儿童害怕或其他原因等不能正确表达或不能及时与成年人交流。所以,鼓励儿童面对不舒服的感觉时,及时表达、准确表达至关重要。
《奇妙的感觉》一册主要帮助幼儿能够在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时学会将不好的感觉说出来,并告诉自己信任的人。
《彩虹心情》一册主要帮助幼儿理解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方式来表达各种情绪感受。幼儿将针对不同的情境,恰当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积极/消极情绪,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幼儿还将理解和接纳他人对于自己的爱的不同表达,并对他人传达给自己的关爱表示感谢。
《多彩的幸福》一册主要帮助幼儿学习与别人分享想法、学会求助、表达赞美,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倾听他人选择的理由。
《好秘密,坏秘密》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遇到不舒服和困难可以向他人表达并寻求帮助。
《遵守规范的孙悟空》一册主要帮助幼儿理解如何表达对同伴的爱,并学习尊重自己对同伴产生的好感,用适当的方式向同伴表示喜欢。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小学有关沟通的性教育不单纯局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而是逐渐开始从儿童生活的学校(但不限于学校)角度辐射出如何与他人交流、协商、倾听、表达与理解。以刘文利主编的读本为例,几乎每个年级的“生活与技能”单元中都有相关的内容。
二年级“学会交流”主题中,通过“生活需要交流”“交流有多种方式”“交流让我们获益”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在不同场合需要和不同人交流;懂得人们是通过说话、写字、画画、表情和手势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的;理解有效的交流能达到消除误会、得到帮助、增进感情、分享信息等多种目的。
三年级“学会协商”主题中,通过“生活需要协商”“协商的基础是尊重”“协商的技巧”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在生活的很多场合,人们需要协商;懂得协商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以及如何做到相互尊重;掌握协商的技巧。
四年级“倾听、表达和理解”主题中,通过“认真倾听”“自信表达”“建立同理心”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认真地倾听;练习怎样自信地表达;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感受、体会他人的情绪并妥善处理问题。
五年级“学会拒绝”主题中,通过“坚定地说‘不’”“给出说‘不’的理由”“保证自己的言行一致”“向可信赖的成年人求助”四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方式说“不”;给出“不”的充分理由;保持“不”的坚定立场;掌握求助的具体办法。
可以看出,在“交流、拒绝和协商”这一主题下,希望儿童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拒绝——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礼貌,要接纳,不能挑战“权威”,说“不”的教育往往被忽略。说“不”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更是面对危险场景能够察觉和阻断危险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长期训练是可以具备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儿童这方面的能力,让儿童懂得自己有发声的权利,有自我保护和受到保护的需求。特别是当儿童面对比他更有“权威”更有“地位”的人时,这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预防儿童性侵害的教育一定不仅仅是让儿童知道自己的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触摸,而是要意识到,这背后还有很多权利的教育、性别平等的教育、身体尊严的教育、生活技能的培养,而所有这些一定不是一节课或一个讲座可以完成的,必须通过从小开始、循序渐进、长期系统的教育才能够实现。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则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有效沟通”的要点。在了解交流、协商与理解的基础上,初中生需学习如何维持良好的沟通方式,灵活运用沟通技能并有效寻求支持与帮助。同时,在初中阶段沟通技能也经常会和“性决策”、“同伴影响”和“媒介中的虚假形象”等话题共同被提及。
全面性教育中与非语言沟通相关的常见疑问
如何做到友好而有效的非语言沟通?
沟通本质上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参与者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起关系。为了拥有更好的沟通,人们需要从内容和关系两个方面去提升自己,在非语言沟通上也是这样。
1.专注于自己真正想要的沟通结果:在沟通之前,确定自己的沟通的目的和需要,一旦沟通过程偏离了目的,要迅速把沟通导回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2.保留对自我的觉察:在沟通的时候对自己进行更好的管理,特别是在非语言沟通上,要留意自己表达出的信息,因为其他人会从对方表达的非语言信息中形成初步的印象。
3.营造安全的氛围,让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环境和氛围也是一种非语言沟通的信息,可以通过点头、注视来表达对对方的重视,一些非语言的友好动作和神态,会让整个沟通过程更加顺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2 10:44
目录
概述
定义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