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野驴,是奇蹄目马科马属的一种野生动物。其体长200厘米,尾长42厘米,体重约275千克;耳较亚洲野驴长;前腿内侧有一块黑色圆形裸斑;身体是短少平滑的毛皮,呈浅灰色至淡黄褐色,但在腹部及脚部很快转为白色;鬃毛短,肩部有一道黑色横纹,尾尖有长毛。是家驴的祖先。
动物学史
分类
非洲野驴(Equus africanus)在
分类学中,是世界各地广泛饲养的
家驴(E.asinus Linnaeus)的野生祖先。在苏丹,驴的最早考古证据可追溯到5000年前,而叙利亚和伊朗的考古证据稍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非洲东北部是最有可能驯化的地方,驴是唯一只在非洲驯化的有蹄类动物。从4000年前开始,希腊人在地中海东北海岸的殖民地将家驴带到了欧洲,后来罗马人将家驴分发到了帝国的各个地区。
命名
《
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裁定:(第2027号,2003年3月),非洲野驴(Equus africanus)是基于野生种群的第一个可用名称,对野生北非驴有效,Gentry等人(2004年)建议将非洲野驴的学名用于家驴,Gentry(2006年)批评Grubb(2005年)不正确地使用“Equus asinus”这个名字来称呼野驴。
Groves&Smeenk(2007年)详细审查了非洲野驴的命名法:同义学名:aethiopicus,africanus,atlanticus(不可用),dianae,hippagrus(不可用),nubianus,sahariensis(不可用),somalicus,somaliensis,taeniopus。
分化
非洲野驴有两个公认的现存
亚种,尽管对于非洲野驴是否是一个持续分布的物种,表现出斜向变异,或这些物种是否代表有效的亚种存在分歧。Groves(1986年)表明,从
阿特巴拉的种群(肤色更黄,肩交叉更厚)到红海沿岸种群(肤色变灰,肩交叉几乎总是很薄)到索马里,有一些倾斜变化,厄立特里亚北部和南部之间有显著变化。北非的一个已经灭绝的亚种,阿特拉斯野驴(Equus africanus atlanticus Thomas,1884),在岩画和罗马壁画中被描绘出来(例如来自
安纳巴附近的希波内的马赛克,其中描绘了一只驴被骑马的猎人用套索捕获),因为它有明显的腿部条纹和肩部有条纹(通常是双倍的)。“atlanticus”这个名字,通常被列入在该物种的表单里。
Groves(2002)列出了第三个未命名的亚种“Equus africanus ssp.” (Saharan Wild Ass),与指名亚种(E.a.africanus)很相似,但体型更小更灰,肩部长而细,但这些实际上可能代表驯化家养的野生动物。
染色体
初步遗传分析表明,非洲家驴的线粒体DNA单倍型与非洲野驴不同。非洲野驴染色体数目:2n=62–64,最常见的二倍体数目为63。这种染色体变异是中心裂变伴随
异染色质缺失的结果。 核型由34-36个中着丝粒/端着丝粒常染色体组成;X染色体很大的亚中着丝粒,Y染色体是一个小的近端着丝粒。两个亚种之间的杂种是可育的。
亚洲野驴其毛色与家驴相像,呈青灰并沾棕色,鸣声与家驴一样,耳壳较长。家养驴和野驴经常与非洲野驴在同一栖息地中发现。然而,家驴的大小约为非洲野驴的三分之二,它们的毛色从灰色到棕色到黑色不等,而且它们的毛发往往较长,使它们看起来“粗糙”而不是“光滑”。家养驴的腿和颅骨长度相对较短。
形态特征
非洲野驴体长200厘米,肩宽125-145厘米,尾长42厘米,体重约275千克。体型瘦削、肌肉发达。颅骨的特征是头盖骨长,上颚短,纵裂长,枕骨呈方形上翘,外耳道宽。眼眶高而圆。蹄小而窄。具一对乳头。
体毛灰色至浅红色,下体为白色,口吻为白色,鼻孔和上下嘴唇为深灰色。耳朵长,可能在散热方面起重要作用。被毛短而光滑,能反射阳光。所有亚种都有一条细长的黑色背条纹,而在指名亚种以及家驴的肩部都有一条条纹。这两个亚种都有一个直立的、薄的鬃毛,通常颜色苍白,末端边缘呈深色。索马里亚种的腿上有明显的黑色的水平条纹,类似于斑马的腿;这在指名亚种中不太明显,有时不存在。尾巴簇绒。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非洲远东地区的半沙漠、草原和低矮灌木丛。在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非洲野驴生活在东非大裂谷的干旱草地和丛林中。它们存在于火山景观中,范围从埃塞俄比亚的1,500米到海平面以下130米的
达洛尔洼地(Dalool Depression)。
生活习性
适应性
非洲野驴具有能适应干燥环境的身体构造,对水源要求不高,主要栖息于干旱半干旱的裸岩荒漠地区,耐热和烈日暴晒。它们以沙漠植物为食,主要食物为草、树皮及树叶等。
非洲野驴喜欢群居,一般10-15头为一个群体,每个群体由一头机警的雌驴带领,在晨昏温度较低的时候出没,正午时它们会在石山附近寻找阴凉处休息。即便是粗糙的山石,它们的行动也依然迅速敏捷,步履稳健,起跑速度可达50千米/时。
非洲野驴在生理上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干旱栖息地的生活。它们可以承受高达体重30%的水分流失,并且可以在2-5分钟内喝足够的水来恢复体液流失。非洲野驴的体温在35.0-41.5°C之间变化,具体取决于气温。在炎热的夏季,雄性平均体温36.5°C低于雌性的38.2°C。雌性保持较高的体温,可能由于出汗而流失的水分较少。体温升高2度可以为150千克水合的野驴每天节省2%的水。Tomkiewicz在1979年还发现雌性的水的生物半衰期比雄性长一天,这表明雄性的用水效率更高。这些信息表明,非洲野驴的祖先物种可能在生理上更适应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沙漠的生活。然而,非洲野驴仍然需要接触地表水,并且雌性分泌乳汁的生理现象受到水供应的限制。
在埃塞俄比亚达纳基尔沙漠的航空调查中,大多数非洲野驴都在已知水源的30千米范围内活动。在从中等到干旱的生境梯度中,
平原斑马处于最中等的生境,
细纹斑马处于较干燥的生境,而非洲野驴则在最热、最干燥的生境中生存,该生境也拥有最低植物生物量。该物种的生理适应使非洲野驴能够生活在非洲最极端的栖息地之一。
行为
非洲野驴在暮晨及黄昏较冷的时候出没,在日头会在石山寻找阴凉或遮盖处。它们在粗糙石山的行动依然迅速及步履稳健,时速可达每小时50千米。成熟的雄性会保卫自己大约23千米大小的领地,并在边界上摆放粪堆作为重要的记号。由于体形的问题,它们在领地中不能驱赶其他雄性入侵者,反而会容忍并当作是从属看待,它们亦会将这些入侵者尽可能与雌性分隔。当有发情的雌性时,雄性会大叫。它们的族群较松散,数量约有50头。
食性
非洲野驴主要以草、树皮及树叶作食粮。其中的植物包括:羽状金须茅(Chrysopogon plumulosus),裂叶龙爪茅(Dactyloctenium schindicum),
马唐属 (Digiteria sp),裂叶绵尾茅(Lasiurus scindicus)和小丑鼠尾粟(Sporobolusi ocladus)。尽管主要适应生活在干旱气候中,但它们亦需要水份,当无法从植被中获得所需的水分时,它们必须每三天至少喝一次水。然而,它们可以在极少量的液体中生存,有时它们亦会饮用咸水或微咸水。
分布范围
指名亚种:生活在苏丹东北部的努比亚沙漠,从尼罗河以东到红海沿岸,向南到
阿特巴拉河,进入厄立特里亚北部。
索马里亚种:分布在厄立特里亚的登凯利亚地区、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法尔地区的达纳基尔沙漠和阿瓦什河谷、吉布提西部以及埃塞俄比亚东部的欧加登地区。在索马里,分布范围从北部的Meit和Erigavo到努加尔山谷,最南到谢贝莱河(Shebele River) 。
繁殖方式
交配系统中,唯一稳定的社会群体是一个雌性和它的后代。因此,非洲野驴有一个资源防御的雌雄同体交配系统。非洲野驴是多发情期,小野驴通常在12-13个月的妊娠期后于10月至翌年4月出生。小野驴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与降雨量呈显出正相关。一只已知年龄的非洲野驴在6岁时生下了第一只活的小野驴,尽管雌性成熟的时间要早得多。雌性通常每隔一年有一匹幸存的小野驴,出生率与妊娠期间的降雨量相关。圈养的非洲野驴可以活到28.5年。
野驴与家马杂交,可得到生命力强、鸣声似驴,但无生殖力的子代
骡子。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ver3.1——极危(CR)。
种群现状
1970年代,埃塞俄比亚盛产非洲野驴。可以从阳谷地拉萨国家公园(Yangudi-Rassa N.P.)到米勒-塞尔多(Mille-Serdo)野生驴保护区找到。那时每100平方千米有15-30头。目前,阳谷地拉萨国家公园的非洲野驴很少,而米勒-塞尔多野驴保护区每100平方千米不到1头。即使每100平方千米有多达一个个体存在于该物种以前的分布范围(16,000 平方千米)中,埃塞俄比亚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少于160头(Moehlman 2002年)。
由于厄立特里亚30年的独立战争,没有关于该国非洲野驴种群数量的长期数据。然而,2016年的调查表明,红海北部地区存在可行的种群。在该地区,物种密度估计约为每100平方千米47头。这是该物种分布范围内发现的最高种群密度,与1970年代初期埃塞俄比亚记录的种群密度相似。鉴于农村人口中没有枪支以及当地阿法尔牧民的保护伦理,非洲野驴在厄立特里亚(Moehlman 2002)。在索马里,1997年,当地牧民说,努加尔河谷只剩下不到10头非洲野驴;1989年在Nugaal山谷进行的早期地面调查得出的物种数量估计约为135-205头动物,或约占2.7-4.1平方千米(Moehlman 1998年)。一些非洲野驴可能会留在梅特和埃里加沃附近,但该地区自1970年代以来就没有进行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