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ASFV,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是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下仅有的种,具有传染性和极高的致病性。急性病例临床症状以高热、病程短、死亡率高、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以及呼吸系统和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猪瘟病毒的3D精细结构已经被破译,但直至2020年初仍未有针对ASFV的特效疫苗或是
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的在疫情爆发时及时控制病毒的传播。
ASFV是所发现的仅有的
虫媒DNA病毒,主要依靠软体蜱科(Argasidae)下钝缘蜱属(Ornithodoros)的软壁虱进行传播。
根据不同的病毒株型,
基因组DNA的碱基数约为17万到19万,其中含有151至167个
开放阅读框(Opening Reading Frames, ORFs)。与其它的NCLDV一样,ASFV编码许多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除了专门用于病毒组装的结构蛋白外,还参与逃避宿主防御机制,诸如I型
干扰素和
细胞凋亡途径等,以及DNA复制的修复和
基因表达的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大多数ASFV的基因功能是未知的,仍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探索。
ASFV形态为
正二十面体,直径约200纳米,由多层物质构成:中央为内含
拟核的蛋白质核壳,由内向外分别还有一层脂质包膜和蛋白质衣壳。衣壳由8280个主要的衣壳蛋白p72和60个戊蛋白构成,此外至少有三种蛋白质通过对临近蛋白的粘连来保持衣壳结构的稳定。
2022年3月17日,从重庆市畜科院获悉,由重庆市自主研发的“国猪灭瘟灵1号”消毒液通过官方授权的第三方机构证实,能有效杀灭非洲猪瘟病毒。这是一种基于光触媒反应原理的半导体光催化杀菌消毒材料,在我国乃至全球畜牧行业中开创了用“材料消毒”替代“药品消毒”先河,产品已开始量产并在生猪养殖行业推广。
2024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郑海学研究员团队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在猪体内感染的靶细胞,以及在靶细胞内延长感染(Prolonged infection)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大型双链DNA病毒,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生存能力。它可以在空气中保持活性数日,在血液、粪便和组织中长期存活,甚至在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也能长时间存活。这种病毒的顽强生命力使得其传播变得极为容易,一旦爆发,往往难以控制。
郑海学研究员团队的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脾脏成为了病毒载量最高的器官,一类罕见的单核细胞是其延长感染的主要群体。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