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光谱分析法
物理学术语
非光谱分析法,不涉及光谱的测定,即不涉及能级的跃迁,而主要是利用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引起电磁辐射在方向上的改变或物理性质的变化,而利用这些改变可以进行分析
基本原理
一般认为原子发射光谱是1860年德国学者基尔霍夫(Kirchhoff GR)和本生(BunsenRW)首先发现的,他们利用分光镜研究盐和盐溶液在火焰中加热时所产生的特征光辐射,从而发现了Rb和Cs两元素。其实在更早时候,1826年泰尔博(Talbot)就说明某些波长的光线是表征某些元素的特征。从此以后,原子发射光谱就为人们所注视。
在发射原子发射光谱以后的许多年中,其发展很缓慢,主要是因为当时对有关物质痕量分析技术的要求并不迫切。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已经注意了到浓度很低的物质,对改变金属、半导体的性质,对生物生理作用,对诸如催化剂及其毒化剂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而且地质、矿物质的发展,对痕量分析有了迫切的需求,促使aes迅速的发展,成为仪器分析中一种很重要的、应用很广的方法。而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原子吸收分析法(AAS)的崛起,AES中的一些缺点,使它显得比AAS有所逊色,出现一种AAS欲取代AES的趋势。但是到了七十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激发光源如ICP、激光等的应用,及新的进样方式的出现,先进的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古老的AES分析技术得到复苏,注入新的活力,使它仍然是仪器分析中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1:4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