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冠噪鹛
鸟纲动物
靛冠噪鹛(学名:Garrulax courtoisi)是体型较小的画眉科鸟类,顶冠蓝灰色,特征为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活动于常绿树林和浓密灌丛,于地面杂物中取食,喜食昆虫,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树籽等。是分布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自然保护区的独立群体,现有约600只。
物种学史
在中国南方各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几十种噪鹛,尽管其中也有像栗颈噪鹛棕噪鹛这样数量稀少的种类,但靛冠噪鹛绝对是稀有的惊人的一种。靛冠噪鹛只分布在中国,分布地区也仅局限在江西婺源一些小小的山村,仅存150余只,物种的受胁状况为“极危”,是比大熊猫还要稀有的动物。
一直以来,黄喉噪鹛这个名字在鸟类爱好者中显得并不陌生。黄喉噪鹛的指名亚种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在中国间断出现的有两个亚种,一个在江西婺源,另一个在云南思茅。2006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国际鸟盟《红皮书》和《红色名录》的主要编撰者考勒尔博士(Dr. N. J. Collar)在《燕尾》(Forktail)杂志上发表文章将原黄喉噪鹛东南亚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重新升格为独立种Garrulax courtoisi,下辖亚种G. c. simaoensis(思茅亚种),并提议使用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为该种的英文名。随后,著名鸟类学家何芬奇先生与杨岚先生在《动物学杂志》2006年第5期上撰文介绍了这一结果,同时提议以靛冠噪鹛为Garrulax courtoisi的中文名,这种头顶靛蓝色的小鸟从此由黄喉噪鹛更名为靛冠噪鹛。
靛冠噪鹛美丽的身影在这漫长的一世纪里总是神秘地消失又复出现,给人一悬念。1919年瑞维埃(Riviere)神甫在江西婺源采得两号标本,这是最早的有关靛冠噪鹛的记录。1956年,中苏联合科考队在云南思茅也得到3只标本,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靛冠噪鹛思茅亚种。此后的几十年里,靛冠噪鹛的归去来成了一个难解的玄秘,总是毫无征兆的消失,又不知何时忽然的出现。近两年(2008年),婺源的靛冠噪鹛又一次神秘失踪,而曾经记录的思茅亚种也有50年未曾露面了,不知靛冠噪鹛下一次与人们的重逢会在何时。
形态特征
靛冠噪鹛身长23 - 25cm,是噪鹛中极少数羽色艳丽的鸟类。它们体态修长,头顶上的羽毛是熠熠生辉的蓝色,肩背部有一环橄榄绿色带,从喉经腹部至尾为杏黄色,翅膀尾羽栗色具灰蓝色边缘,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体背与翅上覆羽棕褐色,飞羽和尾羽灰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两对中央尾羽具一黑色宽次端斑,其余尾羽末端白色。前额、眼光、眼周喉、咳及耳羽黑色。上胸黄色沾橘,腹黄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为红褐色;嘴为黑褐色;脚为灰色。
分布范围
靛冠噪鹛分布的范围非常小,仅分布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自然保护区。
生活习性
靛冠噪鹛隐匿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月亮湾紧邻村庄的常绿树林里,该地区基本上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树,树种以枫杨、香樟等为主,遮天蔽日。成群的靛冠噪鹛在林中“唧唧”叫着,飞来飞去,尾羽上的白斑非常明显。叫声为细弱的唧唧叫声。于地面杂物中取食。靛冠噪鹛喜食昆虫,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树籽等。靛冠噪鹛特爱洗澡,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16时左右,除暴风雨天气外,靛冠噪鹛总要坚持到河边流动浅水里戏水,沾一下清水,扇动着羽毛,对自己漂亮的羽毛进行梳理清洗。
繁殖方式
靛冠噪鹛和黄喉噪鹛的习性相近,是群居性鸟类。每年3月下旬,都会成群结队出现在繁殖地,产卵、哺育幼鸟,然后就会“举家”迁移。选择的栖息地多为常绿阔叶林地带,鸟巢一般筑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上,且搭得较高,最低离地面5米以上,一对一个巢,每对一年只孵一次。10多天孵出,一般2至4只,两周后小靛冠噪鹛就能自行觅食了。
物种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2024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复同意在江西设立蓝冠噪鹛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
中国噪鹛.全刊杂志网.
Garrulax courtoisi.The IUCN Red List .2014-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5 13:08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