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园遗址
清代遗址
静宜园遗址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香山公园的古名,香山28景的总和。
遗址简介
2011 年9 月23 日至10 月13 日, 为配合香山公园管理处的遗址保护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香山静宜园内的部分建筑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区位于香山公园的中东部,总面积约1200 平方米,主要清理了韵琴斋建筑遗址(编号F1)、致远斋建筑遗址(编号F2)和两处回廊建筑遗址(编号HL1 和HL2)等。在全面清理时,考古发掘区内的东部和西部已有部分建筑基址暴露于地表,其余区域内的地表土中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砖瓦残片、石块等(图一)。
图一 香山静宜园部分遗址考古发掘平面图
景点介绍
韵琴斋
韵琴斋建筑遗址(F1)位于考古发掘区的西北部,东距致远斋建筑遗址(F2)的西山墙基址11.1 米,南距听雪轩的北台基22.1 米,西、北两侧均为现代的游园道路。F1 坐北向南,方向182°,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7.7 米,南北宽11.4 米。由于遭到后期的严重破坏,建筑基址残缺不全,仍旧可以见到电缆、水管等现代设施。F1 尚保存有墙基、磉墩、连地炕、散水等遗迹(图二)。
图二 韵琴斋建筑遗址平、剖面图
F1 的墙基均由虎皮石加三合土垒砌而成,其中西山墙的墙基保存较为完整。在西边台壁保留一小段台明,其高度为0.35米(从残存的鹅卵石散水面计)。台基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残留一件转角石,东南角的转角石长0.58 米、宽0.21 米、残高0.3 ~ 0.5 米,下面垫以青砖残块;西南角的转角石长0.59 米、宽0.13 ~ 0.22 米、残高1 米。西山墙墙基宽1 米。从清理出的迹象来看,可知西山墙墙基的北部砌在了山体的岩石之上。
在西山墙墙基外西侧和北墙基外北侧各保留有一段散水遗迹,均以鹅卵石铺砌。前者为南北走向,残长9 米、宽0.55 ~ 0.6米;后者为东西走向,残长8.3 米、宽0.6米。前者的北端与后者的西端相连接。
在东山墙墙基东侧有两道东西走向的墙基基础遗迹,南北排列,已发掘的长度为0.5 米,其中北侧墙基宽0.75 米,南侧墙基宽0.50 米。由于这两道墙基的东部被叠压在现代道路之下,无法进行考古发掘,因此其具体的走向、用途、与其他建筑遗迹的关系等情况尚不明确。
F1 由南向北分布着三排磉墩(或者柱坑),第一排北距第二排4.4 米,第二排北距第三排0.5 ~ 0.72 米。每排各有6 个磉墩(或者柱坑),为叙述方便,分别加以编号,由西向东依次为1 ~ 6 号。第一排磉墩(或者柱坑),平面均为长方形,其中1 ~ 3 号为残存磉墩,均用青砖加白灰垒砌而成,4 ~ 6 号为柱坑,可见三合土基础:1 号,残存4 层青砖,长2.25 米、宽0.89 米、残高0.4 米,部分砌在了山体的岩石之上;2 号,长2.27 米、宽0.9 米、残高0.85 米;3 号,长2.27 米、宽0.9 米、残高0.85 米;4 号,长2.25 米、宽0.9 米、深0.75 米;5 号,长2.2 米、宽0.9 米、深0.75 米;6 号,长2.23 米、宽0.9 米、深0.55 ~ 0.9 米。
第二排磉墩,由西向东依次为1 ~ 6 号,平面均为长方形,均为青砖加白灰垒砌而成:1 号,仅残存4 层青砖,长2.25 米、宽0.88 米、残高0.4 米,部分砌在了山体的岩石之上;2 号,长2.2 米、宽0.85 米、残高1.25 米,其基础建于山体的岩石之上;3 号,长2.2 米、宽0.88 米、残高0.9 米;4 号,长2.25 米、宽0.9 米、残高0.9 米;5 号,长2.24 米、宽0.9 米、残高0.93 米;6 号,仅残留1 层青砖,长2.25 米、宽0.88米、残高0.1 米。
第三排磉墩(或者柱坑),由西向东依次为1 ~ 6 号,平面均为长方形,其中1 号为柱坑,可见三合土基础,2 ~ 6 号为残存磉墩,均为青砖加白灰垒砌而成:1号,长0.85 米、宽0.7 米、深0.76 ~ 1.32米;2 号,长0.74 米、宽0.67 米、残高1.17米;3 号,长0.87 米、宽0.66 米、残高0.76米;4 号,长0.88 米、宽0.67 米、残高0.76米;5 号,长0.73 米、宽0.66 米、残高0.76米;6 号,残高0.55 米。
从磉墩(或者柱坑)的形制、大小及平面分布等情况,可以了解F1 的柱网分布情况,推断F1 的建筑形式和体量为一处带有前、后廊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建筑。
在F1 北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处连地炕遗迹。西侧连地炕,由操作间、火门、火膛、火口、火道和烟道六部分组成。操作间位于北端,平面呈矩尺形,地下室式,东西总长4.25 米、宽0.68 ~ 1.38 米、残高0.42 ~ 1.18 米。操作间的东壁上方有一长方形壁龛,南壁下有一道小水沟。火门已遭破坏,残存底部的一层青砖,平面为长方形。火膛位于操作间南部,由于破坏严重,仅残存底部,平面呈椭圆形,残长1.08 米、残宽0.9 米。火口位于火膛南侧中部,仅残留东壁,残长0.55 米、残宽0.25 米、残高0.6 米。火道位于火口南部,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大部分已被现代管道破坏。火道的东西两侧残存有烟道痕迹,其中东侧7 条,西侧2 条。
东侧连地炕的形制与西侧连地炕应大体相同,由于破坏严重,仅残存操作间、火门、火膛和火口等遗迹。操作间位于北端,平面呈矩尺形,地下室式,东西总长3.95米、宽0.72 ~ 1.38 米、残高0.26 ~ 0.93 米,底部基础为三合土。火门底部砌青砖残块,南北宽0.18 米、高0.09 米,上面为铁框火门,宽0.29 米、高0.30 米,铁框之上有砖砌痕迹。火膛上部已被破坏,平面呈椭圆形,上部呈弧状内收,上口长1.03 米、宽0.63 米,底部长1.07 米、宽0.86 米、残高0.55 ~ 0.9 米。火口位于火膛南端中部,宽0.24 米。
在F1 北部第二排3 号磉墩的北侧清理出一件柱础,青石质,长0.6 米、宽0.58 米、高0.18 米,鼓镜直径0.43 米。
中部回廊
该回廊建筑遗址(HL1)大体位于考古发掘区的中部,其西端与韵琴斋建筑遗址(F1)的前廊相连接,东部与致远斋建筑遗址(F2)的西山墙墙基相连接,其中部被一条东北走向的现代地下管道打破。HL1为东西走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1.1米、南北宽2.45 ~ 2.48 米。残存的基础均由虎皮石加三合土垒砌而成。从南向北保存着两排磉墩(或者柱坑),每排各有7 个,残长0.49 ~ 0.65 米、残宽0.35 ~ 0.55米,有的砌在墙基之上,有的砌在三合土基础之上。在HL1 的西部发现一条排水道遗迹,西距F1 东山墙墙基3.65 米,东距F2 西山墙墙基6.55 米。排水道仅残存底部遗迹,用青砖残块砌成,东西宽0.9 米。
在HL1 的北部西侧有两道南北走向的墙基,东西排列,已发掘的长度为0.50 米,西侧墙基宽0.7 米,东侧墙基宽0.60 米。由于这两道墙基的北部被叠压在现代道路之下,无法进行考古发掘,因此其具体的走向、用途、与其他建筑遗迹的关系等情况尚不明确。
致远斋
图三 致远斋建筑遗址平、剖面图
在F2 东北角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墙基,以虎皮石堆砌而成,已发掘的长度为1.1米,宽0.6 米。由于其北部延伸至现代道路之下,无法进行考古发掘,因此其具体的走向、用途、与其他建筑遗迹的关系等情况尚不明确。
致远斋回廊
北段回廊基址东西长26.8米(包含了F2 前廊基址的长度)、宽2.35米。在北段回廊基址的东西两侧各残存一处排水道遗迹,西侧排水道遗迹残长2.35 米、宽0.68 米;东侧排水道遗迹残长1.6 米、宽0.55 米。南段回廊基址东西长26.8 米、宽2.4 ~ 2.45 米。墙基宽0.7 ~ 0.75 米。由南向北分布着2 排磉墩(或者柱坑),每排各有10 个。南段回廊基址的中部是门的基础遗迹,其东西两侧已被破坏,残长4.45 米、南北残宽3.6 米。门的基础遗迹的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磉墩,以青砖加白灰垒砌而成。在南段回廊基址的东西两侧各有三条排水道遗迹,排水道均为南北走向,用青砖砌成。由西向东分别加以编号,依次为1 ~ 6。第1 条,残长2.4 米、残宽0.56米;第2 条,残长2.4 米、残宽0.63 米;第3 条,残长2.2 米、残宽0.5 米;第4条,残长2.45 米、残宽0.43 米;第5 条,残长2.45 米、残宽0.65 米; 第6 条,残长2.45 米、残宽0.75 米。在南段回廊的南侧有一个青石质的水门,宽0.39米、高0.4 米、厚0.1 ~ 0.14 米。五、考古发掘区中的早期建筑遗址
通过考古发掘,根据地层关系、遗址的开口层位以及建筑基址的构造方式、建筑构件的形制等情况,我们认为上述发掘的韵琴斋建筑遗址(F1)、回廊建筑遗址(HL1 和HL2)和致远斋建筑遗址(F2)(即此次考古发掘的主体建筑遗址)为同一历史时期的遗存。
此外,我们在韵琴斋建筑遗址(F1)内、中部回廊建筑遗址(HL1)的南侧和致远斋建筑遗址(F2)内分别发现了三处早于此次考古发掘的主体建筑遗址的遗迹(本文称之为早期建筑遗址)。这三处早期建筑遗址均叠压于主体建筑遗址之下,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打破关系。
在韵琴斋建筑遗址(F1)内的西部发现了一段墙基,为虎皮石加三合土垒砌而成,呈南北走向,南北长4.4 米,东西宽1.1 米,其南端和北端分别被F1 的第一排3 号磉墩和第二排的3 号磉墩打破。在中部回廊建筑遗址(HL1)的南侧发现了一段墙基,也为虎皮石加三合土垒砌而成,为东西走向,长6.4 米,宽0.62 ~ 0.65 米,其东端被F2 的西山墙墙基打破。在致远斋建筑遗址(F2)内的西南部,发现了一段东西走向的墙基和一段南北走向的墙基,其长度分别为4.4 米和4.06 米。前者的东端和后者的北端相接,其中前者的西端被F2 的西山墙墙基打破,与中部回廊建筑遗址(HL1)的南侧早期墙基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后者的南端被F2 的磉墩打破。此外,在这两条早期墙基的南侧有一片早期砖砌遗迹现象和一件长方形青石质的地漏。地漏长0.58 米、宽0.55 米、厚0.14 米,其平面明显低于F2 内的磉墩,地漏内的排水道为青砖垒砌而成,向东部延伸。根据香山公园管理处此次遗址保护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没能对这三处早期建筑遗址进一步开展全面、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因而对其整体存在状况不得而知。
小结
香山静宜园在其全盛时期,包括内垣、外垣和别垣三大部分。内垣位于静宜园的东南部,是该园规模最大的建筑、景致荟萃区。此次考古发掘的致远斋建筑遗址即位于内垣中宫殿区的正殿勤政殿的北部。致远斋是皇帝接见臣僚、批阅奏章之处,其西侧即为韵琴斋。致远斋和韵琴斋均毁于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两次侵略战争之中,而民国时期在原址基础上简单地进行了修葺。根据地层关系、遗址的开口层位以及建筑基址的构造方式、建筑构件的形制等情况,我们认为此次考古发掘的主体建筑遗址应为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而另外的三处早期建筑遗址应为清代建筑遗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9:52
目录
概述
遗址简介
景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