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戚雅仙,副团长毕春芳。建团时吸收了部分其他剧团的演职人员,并把1962年结业于
静安区戏曲学校越剧班的周雅琴、朱祝芬、杨文蔚、宇红等人员调回剧团,红枫、傅俊、金风、李卓云等创作人员也相继调回,基本上保持原合作越剧团的艺术力量。
建团后,除恢复演出合作剧团时的优秀剧目外,还新编了《光绪皇帝》《
玉蜻蜓》《
卖油郎》《花为媒》《还魂记》《
教师日记》等古装戏和现代戏。《
玉蜻蜓》在1981年上海市首届戏剧节中,获作曲奖(
贺孝忠作曲)和演奏奖,杨文蔚获表演奖,周雅琴、朱祝芬获青年演员奖。为了培养接班人,剧团于1980年冬招收了16岁左右的初中女生,送到
上海市戏曲学校培训年余,回团后作为新生力量登上舞台,其中的
金静(戚派花旦)、董蓓芬(毕派小生)已成为剧团的后起之秀。
金静还获得1984年首届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三等奖。1986年,杨文蔚、周雅琴获得了全国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1985年和1994年两次应邀赴香港参加戏曲节。
戚雅仙、
毕春芳退休后,继任团长先后有
杨文蔚、王金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