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战国铜尊盘,湖北随州
曾侯乙墓出土。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出土时尊置于盘中。青铜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合金,它远比红铜坚硬,同时铸造、锻打性能优良。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成熟和繁荣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富有礼制色彩的制品。秦汉以前的青铜器,可分为用于国家和宗室大典的礼器、一般日用器皿和陪葬用的明器三大宗。除了专门为王公贵族死后陪葬的明器外,其它青铜器按照使用功能,又可以分为兵器、乐器、炊具、食器、酒器、水具和车马饰物等。
刀、斧、钺、戈等兵器是当时青铜器中的大宗。编钟、镈等是青铜乐器的典型代表,属于礼器范畴,大多铸造精美。鼎、鬲等是从原始炊具中发展出的蒸煮用具,后来成为贵族、诸侯王和天子祭祀、宴饮中盛放整只牛、羊、猪及禽类的大型礼器。这类礼器在使用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天子礼仪场合使用
九鼎八簋(簋是一种食器),王公使用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总之是根据爵位的高低依次增减,同时器型的大小和重量等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青铜酒器的种类最多,这可能与殷商人嗜酒有关。最早出现的酒器是以爵和觚为核心的器物群,包括觯、尊、卣、壶、觥、罍、盉、瓿和方彝等。不少尊、卣还被铸成鸟兽等动物形象。
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发现于甘肃省东乡县林家的小铜刀和永登县蒋家坪的残断小铜刀,制造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300年之间。至于黄铜残片的发现,则在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时间约为公元前4600年左右。在更迟一些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进入
铜石并用时代,此时人们已能制作青铜的容器。
因为青铜是铜(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与红铜相比,熔点有所降低,而硬度增强。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同时,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增大,所以青铜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具有较高的铸造性能。
制作青铜器,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修整等几个阶段。浇铸之前,要先依器物的形态轮廓制成铸型——范(模具)。青铜器早期采用简单的单范,较复杂的则用上下两块范合范浇铸,可铸出扁体的双面造型的物品。如果要制作有容积的立体造型,就必须使用多块范,而且还要装有内模,这需要掌握更精湛的技艺。青铜器的纹饰先刻在范母上,然后翻成泥范,再合范铸器。
由上述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的发展演变来看,青铜工艺经历了由单范到合范,再发展为多块合范的过程。制作青铜容器必须掌握多块合范的工艺,所以青铜容器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冶铸技术步入了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