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泽城西南33里处,即
马岭岗镇(原二郎庙乡)寺西范村村东有一突兀而起的大土丘,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邱堌堆。过去其上有一座雕梁画栋、建造宏伟的大寺院,名曰“青邱寺”。
地理位置
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青丘行政村寺西范村村东
历史沿革
青邱堌堆遗址
在
菏泽市西南33里处牡丹区
马岭岗镇(原属二郎庙乡)寺西范村(与岗上范海合并成青丘村) 村东有一突兀而起的大土丘,这就是省级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邱堌堆。过去其上有一座雕梁画栋、建造宏伟的大寺院,名曰“
清邱寺”。 堌堆上下,柳树众多。时至春夏,枝繁叶茂,“朝暮望之,郁然如烟”,为寺院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显得庄严、肃穆,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因此,当地群众也称其为寺堌堆。因其高大,也有称作“清邱山”的。
考古工作者曾在此进行过多次调查。堌堆现呈覆斗状,上部长、宽各有40米,下部边长各为50米,高达7米。北、西、东呈三级台阶状,南壁陡直。堌堆北半部灰褐土、质软,可采集到龙山、商、周时代的陶片,为文化堆积层。南壁土质硬,有夯筑痕迹,无包含物。据此,此堌堆是因某种需要依文化遗址而筑起的大台子,称为古遗迹更为确切,原
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
地方志有关“清邱”记载甚多。《
曹南文献录·古迹考》:“宣公十二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邱。”《
菏泽县志·舆地志五》:“清邱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晋宋盟于清邱,即此。”《新修菏泽县志·古迹》:清邱“在城西南三十里,即宋、齐会盟处。重要的是,堌堆上有一重修青丘寺碑记载:”春秋鲁僖公元年,
齐桓公率诸侯同盟于葵丘。宣公十二年,齐人、宋人、曹人、卫人盟于
青邱。青邱生即
葵丘也。“这些文字把青邱的位置、作用做了一个说明。又据文献资料,东周时,这里是齐、魏、曹、宋等国交界处。当时战争频繁,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要时常进行会盟。清邱地处商谈中心位置,自然是理想之地,因而此堌堆是为会盟而筑。
“清邱烟柳”,还是
曹州八大景之一,文人墨客常以此吟诗诵句,或讴歌、或感叹,发思古之幽情。清人苏毓眉在《
曹州八景·清丘烟柳》中写到:“犹是古清邱,残阳几树秋。风鸣疑鼓角,野旷想族矛。枝瘦寒烟挂,林疏晓雾收。高台留夕阳,短草卧耕牛。”
所获荣誉
2014年4月2日农历的三月三 ,菏泽牡丹区乡民云集青邱堌堆遗址举行盛大庙会,庆贺青邱堌堆遗址被列入第四批“山东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成果
菏泽地处
鲁西南,属于古河济地区,为夏商错居之地。有学者认为,商代早期的都城“
亳”即在此地区。青邱堌堆遗址所在区域正处于以山东为核心的
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连接通道,也是商人东渐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该区域日益受到考古学界的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人员2018年在青邱堌堆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揭示该地区的环境变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线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人员2018年进行的发掘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发掘面积共计1000平方米。研究人员以遗址东北边缘为主发掘区,旨在理解堌堆的形成过程。研究人员还在遗址西南部探沟一条,用以解剖遗址核心区的文化堆积,为下一步的发掘工作做准备。从发掘地层的基本情况来看,生土以上的文化堆积层包括龙山、岳石、商、周、汉等时期的土层,较晚的清代耕土层、1855年后的淤积层、近现代的扰土层和现代耕土等。
研究人员没有从清代的耕土层到汉代家族墓葬群的地层中发现聚落生活的痕迹。但是,研究人员在商周文化层发现多处杀殉坑,包括马坑、牛坑和人坑,其测年数据相隔很近,集中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之间。陈雪香介绍称,牛、马等大型动物是古代重要的生产力,人们不会轻易宰杀。在一段集中时间内,频繁宰杀牛马,应该是有特别的原因。
在位于高台边缘的主发掘区,研究人员发现,商周时期的文化层完全不同于
汉代。当时,该地区河湖密布,一旦降雨频繁就会对当地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此前,人们在对殷墟遗址中发现的木材遗存进行分析时,根据年轮的间距就曾推测出,殷墟晚商时期气候条件发生急剧变化,或者连续干旱,或者频繁降雨,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在青邱堌堆遗址的商周时期文化层,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人为动土的线索。研究人员分析认为,为了维持既有的生存空间,当时的人们需要对高台反复垫土加固,以应对水土流失。人们反复动土的行为应该是对当时极端的气候变化做出的反应。在遗址核心区附近的探沟,研究人员还发现有一口约9米深的商周水井和多处杀殉坑,还有多处直壁平底、加工规整的窖穴。陈雪香分析说,菏泽一带是寻找商代早期大型城址的重要地区,这里的商代遗存尤其值得关注。
随着发掘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了岳石时期的典型器物,如豆、罐等,但没有发现文化层。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当时的洪水对高台地表造成了严重冲击。随后,研究人员在探沟发现一处龙山文化居住区。该区域现存房址9座,呈圆形或圆角方形,土坯墙内外涂有类似商代垫土的黄色泥,地面层层铺垫,每层之间有烘烤形成的烧土硬面。个别土坯墙残存高度约0.6米。房屋布局紧密有序,户外活动空间也有垫土现象。陈雪香表示,龙山文化房址的发现意味着,至少在4000多年前,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土坯墙体保存较好的房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少见,具有很高的原地保存价值,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这里的先民所面对的地貌环境与其他区域有所不同,其聚落布局和社会复杂化进程也应该独具特色。我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夏、商的起源,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汇互动关系,但首先要弄清楚该地区的基本文化面貌。尽管一次发掘不一定能解决这些宏观问题,但我们试图通过多处遗址信息的积累,逐渐把握历史的宏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