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沙鸻
鸻科弯嘴鸻属的小型涉禽
青藏沙鸻(学名:Anarhynchus atrifrons)是鸻科弯嘴鸻属的小型涉禽,体长约20厘米。蒙古沙鸻的东、西部种群虽然长得十分相似,但东部种群的前额会有较为明显的白色色斑,而西部种群则无白斑或不明显,两者在鸣声上也有明显不同。蒙古沙鸻的东、西部两个种群作为两个独立物种,东部种群仍称作蒙古沙鸻,西部种群则命名为青藏沙鸻。
动物学史
青藏沙鸻此前曾被认为是蒙古沙鸻的亚种。2022年2月,国内外研究人员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及鸣声等研究发现,青藏沙鸻与蒙古沙鸻不仅在外形和鸣声上有差异,它们的祖先也早在200万年前就已分道扬镳,两者属于各自独立的物种。因此,青藏沙鸻是因为分类变动被列入《中国鸟类名录10.0版》新增的鸟种之中。
形态特征
青藏沙鸻隶属鸻形目鸻科鸻属的小型涉禽,体长约20厘米。青藏沙鸻与蒙古沙鸻长得十分相似,但蒙古沙鸻的前额会有较为明显的白色色斑,而青藏沙鸻则无白斑或不明显,两者在鸣声上也有明显不同。
分布范围
该物种分布于中国的西藏、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十余个省份,繁殖于青藏高原。
繁殖方式
野外5-8月繁殖,营巢于高山林线以上的高原或苔原地带。巢多置于高山苔原地上和水域岸边。在新疆南部和西藏多见于海拔4000-5000米的湖边草地或戈壁。窝卵数多为3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赭褐色或皮黄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1-40毫米×23-29毫米。孵化期22-24天。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2024年5月,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队在昭通市大山包镇大海子自然村拍摄到青藏沙鸻在湿地内觅食;同月,工作人员及摄影爱好者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100余只青藏沙鸻;同月,有鸟类爱好者在北京密云区潮河与白河河道交汇处,记录到和蒙古沙鸻(héng)非常近似的一种鸟类。经专业学者鉴定,确认为青藏沙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6 20:16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