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不会消失》主要讲述了一部分中国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比如矿难后的矿工、尘肺病人、备受关注的“兰考弃儿”等)的生活现实,这些文章中有许多曾经在互联网引起广泛影响。作者以多年的记者生涯为基础,从自己熟悉的城乡、家庭出发,以充满悲悯的人文笔触,写出了这部分人的困境、苦难。他们就像青苔一样,也许只是附着在土地上最边缘、最无人问津的一群人,但他们为改变生活现实做出的努力,为保持人的尊严做出的努力,永远不会消失。
《青苔不会消失》的三大主题平均分配了十二篇目。青苔初次出场,即是第一主题“卑微者”中的第一篇《血煤上的青苔》。这一篇的叙述,真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气概。一个个矿难的幸存者,都被袁凌以轻简婉曲之笔,舒卷自如地推到纸面上,好在他们每个人身上健全的东西,算上他们苟延残喘的三五件脏器,并不算多,而他们的平静、笑声乃至放松,即使铁石心肠,愚钝无比,也不好与他们大唱反调,对着本人和他的亲人们声泪俱下,贡献上可笑的同情。在这里,不动声色是尊重他人的基本要求;而袁凌要做的,还有更多。他一会儿以如椽大笔,描摹每一位生命的残存,在油尽灯枯之前,煎熬掉仅有气息里的一丝丝用强和激越,留下的是无边的认命和柔韧的执着,宁静等待终点的降临。一会儿他又以诗人的敏锐、画家的从容,将待逝者的清新儒雅和他们对尊严的微弱呵护,在每一双泪眼的深处,皴染出如烟的梦境。一会儿他又以少年般的好奇、朝圣者般的虔诚,在世界都转过头去、死亡也小声搭讪的地方,就着弥散的煤灰和骨灰,编织绵延其上的青苔,还有曾经的美丽人情。
死亡在圣贤话语里一直是颇有厚度的存在,它和尊严、宁静、皈依联结甚紧。但是袁凌笔下的尘肺患者,肺中的声音“像是落满尘土的磁带,只余嘶嘶的回音,让人怀疑,生命及一切有价值之物,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从最初检测到终结,预备死亡的过程既迷离又注定,身后债务也同样令人绝望。“这里已无呼吸,只余尘土。”另一篇死亡是诗人
海子的传奇,袁凌以轻灵骀荡之笔,化沉重为云烟,驱寒意入轻俊,处处可见他对诗歌情人般的轻怜薄怒,也隐隐带着他对拒绝拯救的尘世的无言蔑视。
这是一本救赎的书,带着斩绝的眼神和多重的叹息,也常见雕镂的文辞和轻简的思绪。些许纠缠又无比深微,处处遮蔽又欲说还休。袁凌的笔下,人生、死亡和痛苦无处不在,但并非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支撑在漫天的尘土和没顶的苦难中的人的精魂。处处抵挡,种种不舍,那是生命的留恋,彻底的挣扎,看上去无力之极,却又强悍无比。他们或者栖身在都市远郊的肮脏一角,以一己的卑微融入都市血脉的深处;或者以稚弱妙龄,和垂死奶奶的残躯相依为命;有的是时代的弃儿,点滴气息印在寂寞的荒山深处;有的生于荒徼,亲近尘土,和带着粗气喘息而来的绝症相安无事;有的徘徊监狱内外,有的踟蹰于周南、召南,有的谋生于地雷环伺的边疆,断腿断掌,排雷铿锵,只为了开辟一小块田地。所有这一切抵近来看,都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忧伤;但是作为时代浪潮冲击下的些末微尘,死死粘在喧嚣大浪的唇边,勉强成其鲜明的对照,天地不仁。只是在沉默的坚实、温暖的卑微中强硬挺生的作者,忍不住悲天悯人的圣贤心事,淘不尽为尘土疾呼的英雄人格。
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平利。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记者,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代表作《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
南方周末》和腾讯《
大家》专栏作者。在《
小说界》《
作家》《
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十万字。出版《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从出生地开始》等书。获评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作品入围新浪2014年度好书榜、在场主义散文单篇奖。